头台油田注采系统评价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现状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头台油田注采系统评价 | 第14-18页 |
| ·头台油田地质特点 | 第14页 |
| ·构造特征 | 第14页 |
| ·储层特征 | 第14页 |
| ·井网部署 | 第14-16页 |
| ·部署原则 | 第14-15页 |
| ·井网密度 | 第15-16页 |
| ·采用井网 | 第16页 |
| ·线状井网的利与弊 | 第16-17页 |
| ·注水后油井受效快,受效油井比例高 | 第16页 |
| ·未形成线状驱油,低含水采油期短 | 第16-17页 |
| ·注水开发评价 | 第17-18页 |
| 第三章 头台油田储层特征研究 | 第18-25页 |
| ·储层评价 | 第18-22页 |
| ·油层的对比方法 | 第18页 |
| ·砂体沉积微相研究 | 第18-21页 |
|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 第21-22页 |
| ·储层综合评价 | 第22页 |
| ·构造评价 | 第22-25页 |
| ·断层发育史研究 | 第22-23页 |
| ·断层级别划分 | 第23页 |
| ·构造综合评价 | 第23-25页 |
| 第四章 地应力及天然裂缝特征研究 | 第25-38页 |
| ·储层地应力数值模拟 | 第25-29页 |
| ·建立地质模型 | 第25-26页 |
| ·建立力学模型 | 第26-29页 |
| ·模拟结果 | 第29页 |
| ·储层裂缝预测 | 第29-38页 |
| ·张破裂率 | 第30-32页 |
| ·剪破裂率 | 第32-33页 |
| ·裂缝的发育特征研究 | 第33-36页 |
| ·天然裂缝分布规律 | 第36-38页 |
| 第五章 调整方法研究 | 第38-44页 |
| ·调整依据 | 第38-42页 |
| ·优势渗流方向 | 第38-39页 |
| ·小断层的连通 | 第39-40页 |
| ·动静态平面矛盾分析 | 第40页 |
| ·线状驱油效果好于非线状驱油效果 | 第40-42页 |
| ·完善注采系统方式研究 | 第42-44页 |
| ·线状水驱 | 第42页 |
| ·整体调剖 | 第42页 |
| ·加密调整 | 第42-43页 |
| ·完善注采系统 | 第43-44页 |
| 第六章 现场试效果评价 | 第44-47页 |
| ·综合调整井区增油效果评价 | 第44-45页 |
| ·水井低排量压裂效果评价 | 第44页 |
| ·整体调剖效果评价 | 第44页 |
| ·加密调整效果评价 | 第44-45页 |
| ·油井转注和强注效果评价 | 第45页 |
| ·综合调整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 第45-47页 |
| ·评价依据 | 第45-46页 |
| ·经济效益评价 | 第46-47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