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T、CYP1A1基因多态性与子宫肌瘤相关性研究
提要 | 第1-8页 |
英文缩写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2页 |
1 子宫肌瘤的概述 | 第11-16页 |
·子宫肌瘤的病因学 | 第11-15页 |
·子宫肌瘤的组织来源 | 第15-16页 |
·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 | 第16页 |
2 子宫肌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 第16-21页 |
·子宫肌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基本策略 | 第16-17页 |
·子宫肌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 第17-18页 |
·子宫肌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3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第21-32页 |
·SNPs 的特点和优点 | 第21-24页 |
·SNPs 检测方法 | 第24-27页 |
·SNPs 数据库 | 第27-28页 |
·SNPs 的医学意义及其应用 | 第28-30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2-42页 |
1 研究对象与样本收集 | 第32-33页 |
·样本来源及数量 | 第32页 |
·诊断标准 | 第32页 |
·质量控制 | 第32页 |
·血样收集与处理 | 第32-33页 |
2 主要试剂、仪器及器材 | 第33-34页 |
·主要试剂 | 第33页 |
·主要仪器 | 第33页 |
·主要器材 | 第33-34页 |
3 TBE 缓冲液配制 | 第34页 |
4 人类基因组DNA 提取 | 第34-35页 |
·步骤 | 第34页 |
·DNA 含量及纯度的检测 | 第34-35页 |
5 确定候选基因及候选基因上的SNPs | 第35-36页 |
·确定候选基因 | 第35页 |
·确定候选基因上的SNPs | 第35页 |
·杂合度鉴定 | 第35-36页 |
6 PCR 引物设计 | 第36-37页 |
7 DNA 扩增 | 第37-38页 |
·DNA 反应体系 | 第37-38页 |
·PCR 反应循环条件 | 第38页 |
·PCR 产物的电泳鉴定 | 第38页 |
8 SNPs 基因分型 | 第38-39页 |
·限制性酶切反应 | 第38页 |
·电泳及基因型判断 | 第38-39页 |
9 建立数据库 | 第39-40页 |
·Excel Database | 第39-40页 |
·SPSS Database | 第40页 |
10 统计学处理 | 第40-42页 |
·Hardy-Weinberg(H-W)平衡检验 | 第40页 |
·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 | 第40-41页 |
·SNPs 位点与子宫肌瘤相关性分析 | 第41页 |
·多位点联合作用分析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42-49页 |
1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年龄分布 | 第42页 |
2 遗传标记的选择 | 第42页 |
3 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 | 第42-45页 |
·SNP1 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 | 第43页 |
·SNP2 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 | 第43-44页 |
·SNP3 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 | 第44页 |
·SNP4 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 | 第44-45页 |
4 Hardy-Weinberg 平衡检验结果 | 第45-46页 |
5 SNPs 与子宫肌瘤相关性分析 | 第46-49页 |
·SNP1 基因多态性与子宫肌瘤的关系 | 第46页 |
·SNP2 基因多态性与子宫肌瘤的关系 | 第46-47页 |
·SNP3 基因多态性与子宫肌瘤的关系 | 第47页 |
·SNP4 基因多态性与子宫肌瘤的关系 | 第47页 |
·多位点联合作用分析结果 | 第47-4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9-57页 |
1 子宫肌瘤分子遗传学研究方法 | 第49-51页 |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49-50页 |
·遗传标记的选择 | 第50页 |
·实验方法的选择 | 第50页 |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50-51页 |
2 候选基因的结构及其功能特点 | 第51-53页 |
·儿茶酚胺邻位甲基转移酶基因 | 第51-52页 |
·芳香烃水解酶基因 | 第52-53页 |
3 SNPs 位点与子宫肌瘤的关系 | 第53-57页 |
·SNP1、SNP2、SNP3 与子宫肌瘤的关系 | 第53-54页 |
·SNP4 与子宫肌瘤的关系 | 第54-55页 |
·SNP 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子宫肌瘤的关系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
中文摘要 | 第67-70页 |
ABSTRACT | 第70-73页 |
导师简介 | 第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