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 大竹蛏的生物学概述 | 第14页 |
·分类地位与形态结构 | 第14页 |
·大竹蛏的生活史 | 第14页 |
2 国内外有关大竹蛏的研究 | 第14-15页 |
3 几种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生生物中的研究 | 第15-24页 |
·分子标记技术概述 | 第15-16页 |
·RFLP 标记技术 | 第16-17页 |
·RAPD 标记技术 | 第17-18页 |
·SSR 标记技术 | 第18-19页 |
·ISSR 标记技术 | 第19-21页 |
·AFLP 标记技术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大竹蛏五个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的 AFLP 分析 | 第24-47页 |
第一节 大竹蛏 AFLP 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第24-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31页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试剂来源及配制 | 第25-27页 |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基因组 DNA 提取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5-26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26-27页 |
·PAGE 电泳相关试剂配制 | 第27页 |
·主要软件 | 第27-28页 |
·基因组 DNA 的提取与检测 | 第28-29页 |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28页 |
·基因组 DNA 的检测 | 第28-29页 |
·AFLP 扩增与检测 | 第29-30页 |
·酶切-连接反应体系 | 第30页 |
·预扩增反应 | 第30页 |
·选择性扩增 | 第30页 |
·引物筛选 | 第30页 |
·银染分析 | 第30-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基因组 DNA | 第31页 |
·AFLP 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第31-36页 |
·酶切-连接体系 | 第31-33页 |
·预扩增体系 | 第33-34页 |
·选择性扩增体系 | 第34-35页 |
·引物筛选结果 | 第35-36页 |
·银染结果分析 | 第36页 |
3 讨论 | 第36-38页 |
·基因组 DNA 的质量 | 第36-37页 |
·AFLP 体系的建立 | 第37页 |
·胶板质量对电泳效果的影响 | 第37页 |
·引物的筛选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大竹蛏群体遗传多样性的 AFLP 分析 | 第38-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38页 |
·酶切和连接 | 第38页 |
·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 | 第38-39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9页 |
·扩增条带统计 | 第39-40页 |
·遗传参数的计算 | 第40页 |
·聚类分析与 AMOVA 分析 | 第40-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五群体大竹蛏 AFLP 结果分析 | 第41页 |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1-42页 |
·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 | 第42-44页 |
·群体间的聚类结果 | 第42页 |
·个体间的聚类结果 | 第42-44页 |
·群体遗传分化分析 | 第44页 |
3 讨论 | 第44-47页 |
·关于 AFLP 方法的技术特点 | 第44-45页 |
·关于大竹蛏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第45页 |
·AFLP 方法对大竹蛏和其它贝类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大竹蛏五个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的 SSR 分析 | 第47-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47页 |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主要试剂 | 第47页 |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PAGE)凝胶电泳配制 | 第47页 |
·主要分析软件 | 第47页 |
·微卫星引物的来源与筛选 | 第47-48页 |
·PCR 扩增条件 | 第48页 |
·SSR 电泳图谱的读取与基因型的判别 | 第48页 |
·遗传参数的计算 | 第48-49页 |
2 结果 | 第49-56页 |
·SSR-PCR 扩增结果 | 第49-52页 |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第52-54页 |
·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 | 第54-55页 |
·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 | 第55-56页 |
·分子变异分析 | 第56页 |
3 讨论 | 第56-61页 |
·关于微卫星方法的技术特点 | 第56-57页 |
·微卫星扩增效果 | 第57-58页 |
·大竹蛏群体的遗传变异 | 第58页 |
·关于 Hardy-Weinberg 平衡检验 | 第58-59页 |
·大竹蛏与其他贝类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 第59页 |
·AFLP 与 SSR 标记分析结果的异同 | 第59-60页 |
·大竹蛏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