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2-15页 |
·破碎围岩条件下巷道变形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巷道围岩控制及支护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 第15页 |
·本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研究方案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矿区概况及区域综合地质特征 | 第17-21页 |
·矿区概况 | 第17-18页 |
·矿井区域综合地质特征 | 第18-20页 |
·开采技术条件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3 基于声发射(AE)的煤岩力学性质实验及综合分析 | 第21-31页 |
·煤岩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 第21-26页 |
·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 第21页 |
·力学性质实验研究 | 第21-26页 |
·声发射实验原理及参数设置 | 第26-27页 |
·声发射实验原理 | 第26页 |
·声发射实验参数设置 | 第26-27页 |
·声发射实验过程及数据分析 | 第27-29页 |
·抗压实验下煤样的声发射特性 | 第27页 |
·抗拉实验下煤样的声发射特性 | 第27-28页 |
·抗剪实验下煤样的声发射特性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4 大断面巷道围岩运动规律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 第31-40页 |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 | 第31页 |
·模型参数与材料配比 | 第31-32页 |
·相似模拟实验设计布置 | 第32-33页 |
·覆岩移动测点布置 | 第32页 |
·模型观测内容 | 第32-33页 |
·模拟实验回采工艺 | 第33页 |
·实验过程及分析 | 第33-38页 |
·顶板垮落及来压分析 | 第33-36页 |
·覆岩运动及变形规律 | 第36-38页 |
·基于声发射的煤柱局部化变形特征分析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 大断面巷道围岩运动与变形特征的数值分析 | 第40-49页 |
·引言 | 第40页 |
·工程地质特征 | 第40-41页 |
·区域地质与构造特征 | 第40页 |
·岩体的空间变异性特征 | 第40-41页 |
·地下水渗流特征 | 第41页 |
·数值计算模型及支护设计 | 第41-45页 |
·计算力学与结构模型 | 第41页 |
·非线性有限差分计算程序-FLAC~(3D) | 第41页 |
·数值模型建立 | 第41-42页 |
·支护模式的确定 | 第42-44页 |
·计算参数的选择 | 第44-45页 |
·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45-47页 |
·最大主应力分布特征与围岩变形规律 | 第45页 |
·最小应力与位移场分布特征及规律 | 第45-47页 |
·数值模拟与监测对比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6 破碎围岩条件下大断面巷道动力失稳监测及综合分析 | 第49-63页 |
·110202 上运巷监测分析总结 | 第49-52页 |
·现场工程特征及失稳描述 | 第49页 |
·综合监测方法及试验 | 第49-52页 |
·110202 下运巷监测分析总结 | 第52-57页 |
·现场工程特征及失稳描述 | 第52-53页 |
·综合监测方法及试验 | 第53-57页 |
·巷道围岩环境超前探测与支护保障分析 | 第57-62页 |
·超前地质探测系统 | 第57页 |
·超前地质探测 | 第57-58页 |
·RSM-SY5 数字化围岩松动圈测试系统 | 第58-59页 |
·可视化围岩损伤与破裂的YS(B)钻孔窥视系统 | 第59-60页 |
·煤岩动态破裂与失稳的声发射监测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7 大断面巷道稳定性综合评价与防治措施 | 第63-72页 |
·大断面巷道动力学失稳机理分析 | 第63-64页 |
·大断面巷道失稳分析与支护选型 | 第64-67页 |
·控制机理分析 | 第64-65页 |
·锚杆-锚索联合支护作用 | 第65-67页 |
·基于松动圈的锚杆支护参数选型 | 第67-68页 |
·施工设计与加固措施 | 第68-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8 结论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2页 |
·建议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