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重结晶抑制蛋白IRI基因低温表达模式及启动子活性鉴定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7页
    1.1 低温对植物的影响第13-14页
    1.2 AFPs的概述第14-16页
        1.2.1 AFPs的发现第14页
        1.2.2 AFPs的功能第14-15页
        1.2.3 重结晶抑制蛋白IRI第15页
        1.2.4 抗冻蛋白的应用与发展前景第15-16页
    1.3 启动子第16-19页
        1.3.1 启动子的概述第16页
        1.3.2 启动子的种类第16-19页
            1.3.2.1 组成型启动子第17页
            1.3.2.2 组织特异性表达启动子第17-18页
            1.3.2.3 诱导性启动子第18页
            1.3.2.4 人工合成启动子第18-19页
        1.3.3 顺式作用元件第19页
    1.4 茉莉酸甲酯(Jasmonic acid,MEJA)第19-21页
        1.4.1 茉莉酸甲酯的介绍第19-20页
        1.4.2 冷调控相关基因第20页
        1.4.3 茉莉酸甲酯低温胁迫分子响应机制第20-21页
    1.5 启动子活性与功能验证方法第21-25页
        1.5.1 启动子活性与功能验证概述第21-22页
        1.5.2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2页
        1.5.3 瞬时表达分析第22-24页
        1.5.4 遗传转化分析第24-25页
        1.5.5 电泳迁移率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EMSA)第25页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5-26页
    1.7 实验路线第26-27页
第二章 强冬性小麦M808IRI基因的表达分析第27-39页
    2.1 实验材料第27-28页
        2.1.1 植物材料与处理第27页
            2.1.1.1 植物材料第27页
            2.1.1.2 材料培养第27页
            2.1.1.3 处理条件第27页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7-28页
            2.1.2.1 实验试剂第27-28页
            2.1.2.2 实验仪器第28页
        2.1.3 前期准备工作第28页
    2.2 实验方法第28-31页
        2.2.1 RNA的提取第28页
        2.2.2 RNA产物检测第28页
        2.2.3 反转录合成第一条链cDNA第28-29页
        2.2.4 cDNA检测第29页
        2.2.5 cDNA检测q PCR所用内参引物第29-30页
            2.2.5.1 PCR检测内参引物第29页
            2.2.5.2 PCR检测步骤第29-30页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30-31页
            2.2.6.1 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引物第30-31页
            2.2.6.2 实时荧光定量PCR步骤第31页
            2.2.6.3 结果计算第31页
    2.3 结果分析第31-38页
        2.3.1 植物组织总RNA的提取第31-32页
        2.3.2 cDNA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所用引物第32-33页
            2.3.2.1 cDNA检测第32页
            2.3.2.2 PCR检测内参引物第32页
            2.3.2.3 PCR检测IRI基因引物第32-33页
        2.3.3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第33-38页
            2.3.3.1 4 ℃低温诱导下的表达分析第33-35页
            2.3.3.2 4 ℃-MEJA诱导下的表达分析第35-36页
            2.3.3.3 基因表达量综合分析第36-38页
    2.4 讨论第38-39页
第三章 烟草瞬时表达鉴定IRI基因启动子功能分析第39-53页
    3.1 实验材料第39-41页
        3.1.1 植物材料第39页
            3.1.1.1 植物材料选择第39页
            3.1.1.2 材料培养第39页
        3.1.2 菌体与克隆载体第39页
        3.1.3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39-41页
            3.1.3.1 实验试剂第39页
            3.1.3.2 实验溶液的配制第39-41页
            3.1.3.3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第41页
            3.1.3.4 实验仪器第41页
    3.2 实验方法第41-44页
        3.2.1 重组质粒转入农杆菌感受态第41-42页
            3.2.1.1 感受态的制备第41页
            3.2.1.2 质粒的提取第41-42页
            3.2.1.3 农杆菌的转化第42页
        3.2.2 农杆菌的转化的鉴定第42-43页
        3.2.3 烟草侵染第43页
            3.2.3.1 烟草侵染处理第43页
            3.2.3.2 侵染后烟草的胁迫处理第43页
        3.2.4 烟草叶片GUS组织化学染色第43-44页
        3.2.5 烟草叶片脱色第44页
    3.3 结果分析第44-52页
        3.3.1 启动子中与胁迫激素相关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第44-47页
        3.3.2 重组质粒鉴定第47-48页
            3.3.2.1 质粒的提取第47页
            3.3.2.2 质粒回转农杆菌PCR鉴定第47-48页
        3.3.3 农杆菌介导GUS报告基因的瞬时表达分析第48-52页
    3.4 讨论第52-53页
第四章 IRI启动子活性的稳定表达分析第53-59页
    4.1 实验材料第53-54页
        4.1.1 植物材料和处理第53页
            4.1.1.1 植物材料种植和培养第53页
            4.1.1.2 收种子第53页
        4.1.2 菌体与克隆载体第53页
        4.1.3 溶液的配制第53-54页
        4.1.4 实验仪器第54页
    4.2 实验方法第54-55页
        4.2.1 拟南芥的转化第54页
            4.2.1.1 农杆菌菌液的制备第54页
            4.2.1.2 拟南芥侵染转化第54页
        4.2.2 阳性种子筛选第54页
        4.2.3 拟南芥转基因阳性苗的鉴定第54-55页
        4.2.4 T_2代拟南芥转基因阳性苗胁迫处理第55页
        4.2.5 拟南芥转基因阳性苗GUS染色第55页
    4.3 结果分析第55-58页
        4.3.1 拟南芥转基因阳性苗鉴定第55-56页
        4.3.2 拟南芥转基因阳性苗GUS染色结果分析第56-58页
    4.4 讨论第58-59页
第五章 结论第59-61页
    5.1 总结第59页
    5.2 研究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8页
致谢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搅拌式流体播种机设计与试验
下一篇:微丝解聚因子AtADF1在拟南芥叶片发育中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