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酸性土壤中大豆根际微生物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研究

缩略词表第1-5页
目录第5-7页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2-46页
 一、细菌的群体感应调节系统第12-21页
  (一) 细菌的群体感应调节系统概述第12-13页
  (二) 细菌群体感应自体诱导物的种类第13-18页
   1、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Acyl homoserine lactones,AHLs)第13-15页
   2,自体诱导物-2(AI-2)第15-16页
   3,环状二肽(Cyclic dipeptides)第16页
   4,Bradyoxetin第16-17页
   5,寡肽类化合物第17-18页
  (三)、细菌群体感应自体诱导物的合成与调控第18-21页
   1,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AHLs)的合成与调控第18-19页
   2,AI-2的合成与调控第19-20页
   3,寡肽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调控第20-21页
 二、豆科植物与其根际微生物的互作第21-27页
  (一)、豆科植物根际微生物的群体感应系统第21-25页
   1, 豆科植物-根瘤菌的共生固氮系统第21-22页
   2,根瘤菌中的群体感应系统第22-25页
  (二)、酸铝胁迫下抗性植物根系分泌物的产生第25-26页
  (三)、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第26-27页
   1,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生长以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第26页
   2,群体感应系统在根际微生物群落中的调控第26-27页
 三、细菌群体感应的干扰第27-33页
  (一)、菌群体感应的内源干扰第27-30页
   1,AHLs降解酶第28-29页
   2,阻遏蛋白第29页
   3,转录因子类似物第29-30页
  (二)、细菌群体感应的外源干扰第30-33页
   1,呋喃酮类化合物第30-31页
   2,L-刀豆氨酸第31-32页
   3,人类激素第32页
   4,AIP类化合物第32-33页
 四、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检测方法与技术第33-37页
  (一)、生物学检测手段第33-37页
  (二)、物理学检测手段第37页
 五、本课题的提出、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第37-39页
  (一)、本课题的提出第37-38页
  (二)、主要研究内容第38页
  (三)、研究意义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6页
第二部分 研究论文第46-70页
 一、不同基因型大豆根际微生物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HLs水平的检测第46-51页
  1. 实验材料第46-47页
  2. 实验方法第47-4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9-51页
   ·不同基因型大豆根际微生物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HLs水平的检测第49-51页
 二、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sp.1128菌液AHLs种类的检测第51-57页
  1. 实验材料第51-52页
  2. 实验方法第52-5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3-57页
   ·Sinorhizobium sp.1128菌液信号分子活性检测第53-54页
   ·Sinorhizobium sp.1128菌液AHLs的反相薄层层析法(TLC)检测第54-55页
   ·Sinorhizobium sp.1128菌液AHLs GC-MS检测第55-57页
 三、不同基因型大豆根际微生物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HLs反相薄层层析法(TLC)检测第57-62页
  1. 实验材料第57页
  2. 实验方法第57-5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8-62页
   ·不同基因型大豆根际土中AHLs的TLC菌检第58-60页
   ·土壤中AHLs的气象色谱-质谱(GC-MS)检测第60-62页
 四、不同基因型大豆根系分泌物对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sp.1128菌液AHLs的影响第62-67页
  1. 实验材料第62页
  2. 实验方法第62-6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3-67页
   ·不同基因型大豆根系分泌有机酸的检测第63-64页
   ·不同基因型大豆根系有机酸对Sinorhizobium sp.1128AHLs的影响第64-67页
 五、耐铝大豆BX10根际AHLs对铝敏感大豆BD2根系有机酸分泌的影响第67-70页
  1. 实验材料第67页
  2. 实验方法第67-6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8-70页
   ·耐铝大豆BX10根际AHLs对铝敏感大豆根系有机酸分泌的影响第68-70页
全文讨论第70-78页
 1. 不同基因型大豆根际土中的AHLs水平存在动态的变化过程第71-72页
 2. 构建检测原生态土壤中AHLs种类的方法体系第72-73页
 3. 不同基因型大豆根际土中的AHLs种类存在一定的差异第73-75页
 4. 不同种类AHLs可能在大豆耐铝过程中有一定的影响第75-78页
全文结论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1页
致谢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发育阶段克氏原螯虾对性别的识别与选择
下一篇:广西木薯燃料乙醇生命周期能耗及GHG排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