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真实”的符号世界--鲍德里亚的文化理论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学术史综述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21页 |
第一章 鲍德里亚的符号价值与消费文化理论 | 第21-57页 |
第一节 物的功能性与符号的差异性 | 第21-37页 |
一、功能化时代的物体 | 第21-30页 |
二、符号意指的差异性 | 第30-37页 |
第二节 符号价值与消费文化 | 第37-57页 |
一、商品拜物教与符号拜物教 | 第38-44页 |
二、消费文化的意识形态 | 第44-52页 |
三、消费文化的逻辑悖论 | 第52-57页 |
第二章 超真实的后现代转向与媒介文化 | 第57-107页 |
第一节 符号之镜:后马克思转向 | 第57-72页 |
一、生产之镜的现代性批判 | 第57-66页 |
二、符号之镜的后现代转向 | 第66-72页 |
第二节 超真实的话语建构 | 第72-88页 |
一、“仿真”的三种秩序 | 第73-77页 |
二、超真实的理论内涵 | 第77-83页 |
三、超真实的意识形态批判 | 第83-88页 |
第三节、超真实思想与媒介文化 | 第88-107页 |
一、媒介文化研究的谱系学 | 第89-94页 |
二、超真实的媒介文化 | 第94-100页 |
三、沉默的大多数:弱者的反抗 | 第100-107页 |
第三章 超真实的符号美学 | 第107-145页 |
第一节 超真实的美学原则 | 第107-117页 |
一、从真实到超真实 | 第107-111页 |
二、从再现到仿真 | 第111-115页 |
三、从形象到类像 | 第115-117页 |
第二节 超真实的审美泛化 | 第117-131页 |
一、从自律到“内爆” | 第118-121页 |
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 第121-128页 |
三、审美主体的消解 | 第128-131页 |
第三节 时尚的审美逻辑 | 第131-145页 |
一、时尚的双重面孔 | 第131-133页 |
二、时尚的再循环 | 第133-137页 |
三、时尚中的身体与性 | 第137-145页 |
第四章 超真实思想与后现代主义 | 第145-177页 |
第一节 后现代与后现代主义 | 第145-154页 |
一、后现代社会景观 | 第146-150页 |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 | 第150-154页 |
第二节 超真实理论与后现代思想 | 第154-164页 |
一、关于鲍德里亚与后现代之间的争论 | 第154-155页 |
二、鲍德里亚的后现代思想 | 第155-158页 |
三、超真实思想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 第158-164页 |
第三节 超真实思想与虚无主义 | 第164-177页 |
一、后现代主义与虚无主义 | 第164-167页 |
二、超真实思想与虚无主义 | 第167-171页 |
三、超真实思想与后形而上学 | 第171-177页 |
结语 | 第177-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88页 |
一、鲍德里亚主要著作 | 第182页 |
二、鲍德里亚研究资料 | 第182-183页 |
三、相关参考资料 | 第183-188页 |
后记 | 第188-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