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储层特征和裂缝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13页 |
一、选题意义及依据 | 第8页 |
二、储层与裂缝研究的现状 | 第8-11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12页 |
五、工作量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31页 |
第一节 盆地构造演化及现今构造形态特征 | 第13-18页 |
一、盆地构造演化 | 第13-16页 |
二、现今构造形态特征 | 第16-18页 |
第二节 盆地沉积演化特征 | 第18-20页 |
一、中新元古代拗拉谷沉积 | 第18页 |
二、早古生代陆表海沉积 | 第18-19页 |
三、晚古生代海陆过渡阶段 | 第19页 |
四、中生代陆内盆地沉积阶段 | 第19页 |
五、新生代周边裂陷阶段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延长组沉积特征及地层划分 | 第20-26页 |
一、延长组沉积特征 | 第20-23页 |
二、延长组地层划分 | 第23-26页 |
第四节 研究区沉积相分析 | 第26-31页 |
一、相标志 | 第26-27页 |
二、研究区沉积微相划分 | 第27-31页 |
第二章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 | 第31-60页 |
第一节 中部地区延长组储层岩石学及成岩作用特征 | 第31-45页 |
一、岩石学特征 | 第31-37页 |
二、成岩作用特征 | 第37-45页 |
第二节 中部地区延长组储层孔隙及物性特征 | 第45-53页 |
一、孔隙类型 | 第45-49页 |
二、孔隙组合 | 第49-51页 |
三、孔隙结构及储层物性特征 | 第51-53页 |
第三节 中部地区延长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53-60页 |
一、平面非均质性 | 第54页 |
二、层内非均质性 | 第54-57页 |
三、层间非均质性 | 第57-60页 |
第三章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延长组裂缝研究 | 第60-88页 |
第一节 中部地区延长组裂缝发育特征 | 第60-75页 |
一、裂缝发育情况 | 第60-67页 |
二、宏观裂缝特征 | 第67-72页 |
三、微观裂缝特征 | 第72-75页 |
四、延长组裂缝变化规律 | 第75页 |
第二节 中部地区延长组裂缝成因及受控因素探讨 | 第75-81页 |
一、裂缝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 | 第75-79页 |
二、裂缝成因探讨 | 第79-80页 |
三、裂缝分布受控因素分析 | 第80-81页 |
第三节 裂缝对延长组储层的影响 | 第81-88页 |
一、裂缝的物性特征 | 第82-84页 |
二、裂缝的含油性 | 第84页 |
三、裂缝的宽度和方向 | 第84-85页 |
四、裂缝微观水驱油研究 | 第85-86页 |
五、裂缝的预测 | 第86-88页 |
第四章 主要认识和结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