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临床研究 | 第10-16页 |
一、诊断标准 | 第10-12页 |
(一)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二)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1页 |
(三) 纳入病例标准 | 第11页 |
(四) 排除病例标准 | 第11-12页 |
二、一般情况 | 第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 治疗方法 | 第12页 |
(二) 观察方法 | 第12-13页 |
(三) 观察指标 | 第13页 |
(四) 不良反应 | 第13页 |
四、统计学方法 | 第13页 |
五、结果 | 第13-16页 |
(一) 安全性指标 | 第13页 |
(二) 疗效性指标 | 第13-14页 |
(三) 结论 | 第14-16页 |
实验研究 | 第16-2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6页 |
二、实验仪器 | 第16页 |
三、实验药品 | 第16页 |
四、实验试剂 | 第16-17页 |
五、实验动物 | 第17页 |
六、动物分组 | 第17页 |
七、实验方法 | 第17页 |
八、标本采集及处理 | 第17页 |
九、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17-18页 |
(一) 大鼠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变化 | 第17-18页 |
(二) 大鼠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 | 第18页 |
(三) 大鼠血浆肌酸激酶(CK)的变化 | 第18页 |
十、统计学方法 | 第18页 |
十一、实验结果 | 第18-19页 |
(一) 定颤颗粒对大鼠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变化 | 第18页 |
(二) 定颤颗粒对大鼠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的影响 | 第18-19页 |
(三) 定颤颗粒对大鼠血浆肌酸激酶(CK)的影响 | 第19页 |
十二、实验结论 | 第19-21页 |
定颤颗粒对动物毒理的实验研究 | 第21-24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21页 |
二、方法与结果 | 第21-23页 |
(一) 急性毒性试验 | 第21页 |
(二) 长期毒性试验 | 第21-23页 |
三、结果 | 第23-24页 |
讨论 | 第24-36页 |
一、祖国医学对腔梗后帕金森综合征的认识 | 第24-27页 |
(一) 祖国医学对肝肾不足证的认识 | 第24-25页 |
(二) 现代中医对肝肾不足证的探讨 | 第25-26页 |
(三) 中医辨证论治 | 第26-27页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27-28页 |
三、现代医学对腔梗后帕金森综合征的认识 | 第28-31页 |
(一) 病因病机 | 第28-29页 |
(二) 对血浆β-内啡肽(β-EP)的研究 | 第29-30页 |
(三) 对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研究 | 第30-31页 |
(四) 对肌酸激酶(CK)的研究 | 第31页 |
(五) 西医治疗的困惑及中医药研究的切入点 | 第31页 |
四、处方依据及相关药理研究 | 第31-35页 |
(一) 组方分析 | 第31-33页 |
(二) 现代药理研究 | 第33-35页 |
五、临床与实验效应分析 | 第35-36页 |
(一) 临床与症状疗效 | 第35页 |
(二) 对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 第35页 |
(三) 动物实验结果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 第42-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