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强调文学的自主性,使文学成为文学本身 | 第10-15页 |
(一)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研究之前文学的地位与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二) 自主性文学观的内涵 | 第11-14页 |
(三) 文学自主性的确立及其积极意义 | 第14-15页 |
二、反常化强调了文学发展的内驱力 | 第15-21页 |
(一) 反常化的涵义 | 第15-16页 |
(二) 达到反常化效果的方法 | 第16-19页 |
1. 语言反常化 | 第17-18页 |
2. 诗语的难化 | 第18页 |
3. 创造性的变形 | 第18-19页 |
(三) 反常化启发了对文艺发展内驱力的认识 | 第19-21页 |
三、关于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中的“形式” | 第21-26页 |
(一) “形式”概念的重新界定 | 第21页 |
(二) “形式”概念的贡献 | 第21-25页 |
1. 对传统“内容决定论”的批判 | 第21-22页 |
2. 形式本体论的确立 | 第22-23页 |
3. “材料”与“程序”概念内涵的确立 | 第23-25页 |
(三) “形式”概念探讨的不足 | 第25-26页 |
四、超越文艺研究作家、作品的二维性,将目光延伸至接受的维度 | 第26-36页 |
(一) 形式主义肯定了接受者求新趋异的心理模式 | 第26-28页 |
(二) 读者在阅读中的地位得到创造性的提高 | 第28-30页 |
(三) 文学的审美特征指明了文学创作与时代审美要求的密切联系 | 第30-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注释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