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经济学分支科学论文--资源经济学论文

经济发展资源支撑研究

致谢第1-6页
中文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7页
1 引言: 经济发展资源支撑问题概述第17-33页
   ·中国经济发展资源支撑问题的提出第17-22页
     ·中国经济发展资源支撑问题的主要由来第18-21页
     ·中国资源支撑问题的国际性背景第21页
     ·资源支撑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第21-22页
   ·经济发展资源支撑问题的理论涵义第22-28页
     ·几个核心概念第22-27页
     ·资源支撑问题的理论导出第27-28页
   ·本文的定位、研究路径与主要方法第28-30页
     ·定位第28-29页
     ·研究路径第29页
     ·研究方法第29-30页
   ·主要创新与主要结论第30-33页
     ·主要创新点第30-31页
     ·主要结论第31-33页
2 资源支撑研究的理论框架第33-64页
   ·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土地硬约束第33-37页
     ·亚当·斯密第33-35页
     ·大卫·李嘉图第35页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第35-36页
     ·对古典经济学的再认识第36-37页
   ·现代增长理论:“资本决定论”的资源软约束第37-42页
     ·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范式第37-38页
     ·经济发展因素分析的演进与深化第38-41页
     ·资源无限替代下的资本决定论第41-42页
   ·经济增长极限论:矿物与生态资源的强制约第42-46页
     ·福雷斯特——梅多斯模型的分析结构第42-43页
     ·指数增长将遭遇资源极限第43-44页
     ·对增长极限论的评价及其启示第44-46页
   ·资源禀赋论:贸易促进资源共享第46-48页
     ·资源禀赋理论第46-47页
     ·资源禀赋理论的启示第47-48页
   ·经济增长阶段论:资源约束的时间坐标第48-54页
     ·经济发展阶段论第48-49页
     ·资源消耗生命周期理论第49-52页
     ·经济发展阶段论的启示第52-54页
   ·制度资源化分析:外生因素内生化第54-59页
     ·制度是一种稀缺资源第54-55页
     ·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外生到内生第55-56页
     ·制度、制度安排与资源战略第56-58页
     ·制度分析的启示第58-59页
   ·基于三维坐标的“稀缺→替代→战略”分析框架第59-64页
     ·资源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动态概念第59页
     ·经济发展与资源支撑之间的互动关系第59-61页
     ·资源集及其对经济发展支撑的三维坐标第61-62页
     ·“稀缺→替代→战略”的分析框架第62-63页
     ·小结第63-64页
3 稀缺性与资源支撑风险第64-100页
   ·资源集分析第64-72页
     ·资源的一般涵义第64-66页
     ·卡尔·马克思的资源观第66页
     ·资源集及其经济特征第66-72页
   ·稀缺性分析第72-80页
     ·资源支撑问题的产生,源于资源的稀缺性第72-76页
     ·耗竭型绝对稀缺第76-77页
     ·间竭型(或结构型)绝对稀缺第77-78页
     ·导致间竭型绝对稀缺的若干因素第78-80页
   ·稀缺度分析第80-87页
     ·有关资源稀缺性度量指标的研究第80-83页
     ·资源稀缺性度量的价值取向第83-84页
     ·经济发展资源稀缺状态的四大度量指标第84-87页
   ·资源支撑风险分析第87-94页
     ·资源支撑风险的涵义与类型第87页
     ·资源耗竭型风险第87-89页
     ·资源间竭型(中断型)风险第89-91页
     ·衍生型风险第91-93页
     ·资源风险叠加第93页
     ·风险状态的变化第93-94页
   ·资源安全与战略性资源的界定第94-100页
     ·资源安全第94-95页
     ·战略性资源的界定第95-98页
     ·中国现阶段战略性资源的遴选第98-100页
4 资源替代第100-135页
   ·替代的产生与涵义第100-105页
     ·替代产生的经济逻辑第100-102页
     ·市场是替代赖以实现的有效路径第102-104页
     ·替代是以市场为路径的博弈过程第104-105页
   ·替代机理与替代效应第105-110页
     ·机理Ⅰ:稀缺性压力是资源替代产生的必要条件第105-106页
     ·机理Ⅱ:成本-效益均衡是资源替代的充分条件第106-109页
     ·资源替代效应第109-110页
   ·替代的方式与路径选择第110-116页
     ·替代的方式与分类第110-113页
     ·基础替代第113页
     ·供给替代第113-114页
     ·需求替代第114-115页
     ·空间替代第115页
     ·资源替代路径的选择第115-116页
   ·替代的周期性、阶段性与资源多样化第116-124页
     ·资源替代的周期性第116-118页
     ·替代的阶段性第118-119页
     ·科技创新是资源替代周期性与阶段性的主导力量第119-123页
     ·资源的多样化趋势与再利用趋势第123-124页
   ·资源替代的风险第124-129页
     ·资源信息的不确定性与不对称性第124-126页
     ·替代过程的非连续性与非平滑性第126页
     ·替代方向与路径的不确定性第126-128页
     ·替代博弈的非合作性与不确定性第128页
     ·替代的路径依赖风险第128-129页
   ·资源替代的前景与路径比较第129-135页
     ·战略性矿产资源替代前景:以矿产资源为例第129-132页
     ·资源再利用放大资源多样化效应第132页
     ·中国战略性资源的替代路径比较第132-134页
     ·资源战略在资源替代中具有重要作用第134-135页
5 资源战略第135-173页
   ·资源战略的由来第135-137页
     ·资源战略生产的背景第135-136页
     ·发展战略学的产生与兴起第136页
     ·资源战略的产生第136-137页
   ·(国家)资源战略的涵义第137-147页
     ·资源战略是经济主体提升资源支撑能力的博弈规则第138-139页
     ·国家资源战略是国家有关资源博弈的制度安排第139-142页
     ·国家资源战略产生的机理与条件第142-143页
     ·国家资源战略的主要内容第143-146页
     ·国家资源战略的核心:建立新的均衡观第146-147页
   ·国家资源战略的国别比较第147-162页
     ·发达国家的资源战略第147-157页
     ·转型大国的资源战略第157-161页
     ·国家资源战略的共同特点与一般趋势第161-162页
   ·世界资源市场的结构与博弈模式第162-168页
     ·世界资源市场: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多层多元博弈结构第162-164页
     ·国际资源组织:以OPEC与IEA为例第164-166页
     ·跨国公司:以铁矿为例第166-167页
     ·世界资源市场的博弈模式:战略竞争与战略合作相交织第167-168页
   ·“破局博弈”:一个资源战略演进的模型第168-172页
     ·“破局博弈”模型的逻辑结构第168-170页
     ·破局博弈的类型与路径第170-171页
     ·破局博弈的战略重建第171-172页
   ·资源战略转型与重构第172-173页
6 中国经济发展资源支撑状况评估第173-231页
   ·三维坐标的设定及资源支撑的特点第173-183页
     ·中国的现代化战略与经济发展目标第173-175页
     ·中国经济发展资源支撑研究的时空坐标第175-177页
     ·速率坐标:未来15~5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第177-182页
     ·资源支撑进入高消耗、高风险状态第182-183页
   ·水土资源支撑概评第183-200页
     ·水土资源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第183-184页
     ·中国水资源支撑概况第184-191页
     ·中国土地资源支撑概况第191-199页
     ·小结第199-200页
   ·矿产资源支撑概评第200-220页
     ·矿产资源是支撑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重要物质条件第200页
     ·中国矿产资源概况第200-203页
     ·有关重要矿产资源支撑程度的预测第203-205页
     ·基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矿产资源支撑空间的新视角第205-208页
     ·瓶颈类战略性资源的支撑问题:以能源为例第208-217页
     ·周期类战略性资源支撑问题:以铁矿石资源为例第217-219页
     ·小结第219-220页
   ·资金资源支撑概评第220-229页
     ·资金是支撑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首要资源第220-222页
     ·中国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第222-224页
     ·资金资源支撑面临的主要风险第224-228页
     ·提高资金资源支撑能力的战略取向第228-229页
   ·中国资源综合支撑综评第229-231页
     ·中国战略性资源的支撑度及其风险比较第229-230页
     ·替代方式的选择决定着中国资源综合支撑能力的高低第230页
     ·资源战略的转型与重构决定着中国资源风险的高低第230-231页
7 中国资源支撑的战略转型与机制重构第231-268页
   ·中国资源支撑的战略转型第232-240页
     ·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关键在于资源战略转型第232页
     ·国家资源战略转型的目标第232-236页
     ·资源支撑战略转型的方向第236-239页
     ·战略转型新观念:用资源战略均衡促进资源供求均衡第239-240页
   ·资源替代机制的重构第240-251页
     ·资源替代决定资源支撑的可持续状态第240-244页
     ·中国资源替代机制重构的基本框架第244页
     ·建立和完善资源市场体系第244-249页
     ·以资源产权为核心,建立促进资源持续替代的激励机制第249-250页
     ·构建并不断完善政府引导资源替代的政策体系第250-251页
   ·资源监测预警机制的重构第251-258页
     ·中国建立监测预警机制的目标与紧迫性第252页
     ·构建资源监测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与思路第252-254页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资源监测预警的关键环节第254-256页
     ·建立有分有合的资源(分类)监测预警体系第256-258页
   ·风险管理与应急机制的重构第258-264页
     ·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是资源风险管理的核心第258-259页
     ·构建资源风险管理与应急机制的基本框架与思路第259-260页
     ·加强资源风险管理与应急处理能力建设第260-264页
   ·战略合作互动机制的重构第264-268页
     ·建立战略合作互动机制的基本框架第264-265页
     ·促进战略合作,核心是要处理好主要利益关系第265-266页
     ·构建资源战略合作互动机制的关键是建立战略思维第266-268页
8 总结与展望第268-272页
   ·主要学术成果与对策建议第268-270页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与问题第270-272页
图示索引第272-274页
表格索引第274-276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76-281页
作者简历第281-283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283页

论文共2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
下一篇:建筑循环物流系统构建与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