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导言 | 第8-26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8页 |
·社会分层研究综述 | 第8-14页 |
·社会流动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关于农村人口流动与社会分层的研究 | 第16-17页 |
·有待于深化的问题 | 第17-18页 |
·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 第18-19页 |
·选题缘由 | 第18-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背景介绍 | 第19-20页 |
·样本村的选择——新华村 | 第19页 |
·参照村的选择——秀邑村 | 第19-20页 |
·基本概念及其关系辨析 | 第20-21页 |
·社会流动和人口流动 | 第20页 |
·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 | 第20-21页 |
·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层 | 第21页 |
·研究设计 | 第21-25页 |
·分层标准——多元标准 | 第21页 |
·分层单位——个人 | 第21-22页 |
·分层维度 | 第22页 |
·基本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研究中遇到的困难 | 第24页 |
·研究假设 | 第24-25页 |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25-26页 |
第2章 手工艺者外出流动分析 | 第26-33页 |
·新华、秀邑手工艺者外出流动历史沿革 | 第26-27页 |
·新华手工艺者外出流动现状特征分析 | 第27-33页 |
·人口特征 | 第27-31页 |
·流动特征 | 第31-33页 |
第3章 民族村落社会分层分析 | 第33-42页 |
·社会分层地位的划分 | 第33-35页 |
·分层标准及权重的确定 | 第33-34页 |
·进行社会分层的过程 | 第34-35页 |
·新华、秀邑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 第35-39页 |
·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的背景 | 第35-36页 |
·新华、秀邑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 第36-39页 |
·新华各阶层现状分析 | 第39-41页 |
·下级阶层 | 第39页 |
·中下阶层 | 第39-40页 |
·中间阶层 | 第40页 |
·中上阶层 | 第40页 |
·上级阶层 | 第40-41页 |
·村民主观认知地位 | 第41-42页 |
第4章 手工艺者外出流动对民族村落社会分层的影响 | 第42-60页 |
·手工艺者外出流动与社会分层分析 | 第42-49页 |
·新华外出流动者与非外出流动者对比分析 | 第42-47页 |
·新华、秀邑手工艺者外出流动与社会分层结构的纵向分析 | 第47-48页 |
·新华、秀邑手工艺者外出流动与社会分层结构的横向分析 | 第48-49页 |
·手工艺者外出流动促使民族村落社会分层结构更加优化 | 第49-60页 |
·外出流动促使社会分层结构总体上升 | 第49-58页 |
·手工艺者外出流动有利于培育"中间阶层" | 第58-60页 |
第5章 外出流动与社会分层问题探析及对策思路 | 第60-70页 |
·问题探析 | 第60-65页 |
·外出流动与社会分层给民族村落社会带来的冲突与矛盾 | 第60-65页 |
·外出流动与社会分层地位的相互制约关系 | 第65页 |
·对策思路 | 第65-70页 |
·提高土地耕种率 | 第65-66页 |
·探寻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出路 | 第66页 |
·完善外出妇女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管理与服务 | 第66-67页 |
·关爱流动儿童 | 第67页 |
·加强对外出手工艺人禁毒、防艾的宣传教育 | 第67-68页 |
·重视对民族民间手工艺的保护 | 第68页 |
·改革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 | 第68-69页 |
·构建和谐的社会流动机制 | 第69页 |
·培育"中间阶层" | 第69-7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 | 第75-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