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人地矛盾的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 | 第8-9页 |
·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 第9页 |
·加入 WTO后,农户行为和农业结构面临诸多挑战 | 第9-10页 |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推进实施 | 第10页 |
·国内外文献回顾 | 第10-15页 |
·外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5页 |
·本文研究意义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本文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 第16-18页 |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本文可能的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相关理论的说明 | 第19-25页 |
·制度变迁理论 | 第19页 |
·土地产权理论 | 第19-21页 |
·土地法权理论 | 第21-22页 |
·土地市场理论 | 第22-23页 |
·规模经营理论 | 第23页 |
·本文所研究的农地流转概念之界定 | 第23-25页 |
3 统筹城乡背景下农地流转的目标选择与解释 | 第25-39页 |
·不同历史阶段农地流转目标的简要回顾 | 第25-30页 |
·绝对公平目标主导下农地的行政调拨流转 | 第25-26页 |
·相对公平目标主导下的均田式流转 | 第26-27页 |
·效率目标主导下的局部市场化流转 | 第27-29页 |
·农地流转目标变迁的重要启示——公平与效率之间的较量 | 第29-30页 |
·现阶段农地流转的必要性 | 第30-33页 |
·农地流转的国际经验 | 第30-31页 |
·农地流转的必要性 | 第31-33页 |
·新时期农地流转的目标选择——效率目标主导下的城乡一体化流转 | 第33-36页 |
·新时期农地流转主体——新型农民 | 第34-35页 |
·新时期农地流转的客体——农地使用权 | 第35-36页 |
·新时期农地流转的运行机制 | 第36页 |
·新时期农地流转的客观要求 | 第36-39页 |
·农地产权分离与资本化是前提 | 第36-37页 |
·市场化是农地流转的基本途径 | 第37页 |
·农地流转的区域差异性与多样性 | 第37-39页 |
4 新时期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与风险判断 | 第39-47页 |
·新时期农地流转的驱动因素 | 第39-41页 |
·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是农地流转的根本动力 | 第39页 |
·规模经营是农地流转的“推力” | 第39-40页 |
·劳动力转移是农地流转的“拉力” | 第40-41页 |
·农地流转的限制因素 | 第41-44页 |
·农业比较利益偏低 | 第41-42页 |
·农地流转机制不完善 | 第42页 |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 | 第42-43页 |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 第43页 |
·农民本身的恋土情结和惜土心理限制农地流转 | 第43页 |
·区域地理等外在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 | 第43-44页 |
·新时期农地流转的风险判断 | 第44-47页 |
·农地用途改变的风险 | 第44页 |
·转入农地后参与农业经营的市场风险 | 第44-45页 |
·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失去的风险 | 第45页 |
·土地流转中存在时间变量风险 | 第45页 |
·农地流转模式的后置性风险 | 第45-47页 |
5 完善新时期农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 第47-57页 |
·构建新时期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 第47-49页 |
·分阶段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 第47-48页 |
·建立利于城乡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 第48页 |
·构建城乡之间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通道 | 第48-49页 |
·建立新时期农地流转的法律保障 | 第49-50页 |
·推进新时期农地流转的户籍制度改革 | 第50-51页 |
·完善农地流转的市场体系 | 第51-54页 |
·加大农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培育力度 | 第51页 |
·加快农地流转金融市场的培育进程 | 第51-53页 |
·加速推进农村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建设 | 第53-54页 |
·畅通农地流转的市场机制 | 第54-57页 |
·引入市场价格机制 | 第54页 |
·引入市场利率机制 | 第54-55页 |
·形成农地流转市场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 | 第55页 |
·制定新时期农地流转的财政金融政策 | 第55-57页 |
6 结束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后记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