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淮安市清河区为例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选题依据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土地集约利用概念及内涵 | 第18-19页 |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 第18页 |
·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 第18-19页 |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概念 | 第19页 |
·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人地关系理论 | 第19-20页 |
·土地报酬理论 | 第20-21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3页 |
第3章 PSR框架模型的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构建 | 第23-33页 |
·PSR(压力—状态一响应)概念框架的基本理论 | 第23-25页 |
·PSR框架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 第23-24页 |
·PSR框架模型的应用及发展状况 | 第24-25页 |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PSR框架模型 | 第25-26页 |
·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26-31页 |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7页 |
·评价的目标与内容 | 第27-28页 |
·指标的选取与确定 | 第28-31页 |
·评价的数据处理和权重确定 | 第31-33页 |
·数据的来源与采集 | 第31-32页 |
·权重确定(AHP法) | 第32-33页 |
第4章 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 第33-41页 |
·物元相关概念 | 第33-34页 |
·物元的概念 | 第33页 |
·物元三要素 | 第33-34页 |
·物元模型原理 | 第34-36页 |
·确定经典域、节域及待判物元 | 第34-35页 |
·确定待评事物各指标关于各等级的关联函数 | 第35页 |
·计算待评事物P_0关于各等级的关联函数 | 第35-36页 |
·基于物元模型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思路 | 第36-37页 |
·物元分析模型处理程序 | 第36页 |
·物元分析模型的评价思路 | 第36-37页 |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标准与等级 | 第37-41页 |
·评价标准 | 第37-38页 |
·评价等级 | 第38-39页 |
·评价指标标准值及等级划分的确定 | 第39-41页 |
第5章 实证研究 | 第41-58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41-46页 |
·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 | 第41-42页 |
·研究区社会经济状况 | 第42-44页 |
·研究区土地利用情况 | 第44-45页 |
·研究区评价的必要性 | 第45-46页 |
·研究区PSR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6-50页 |
·数据来源与指标值确定 | 第46页 |
·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 第46-50页 |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物元模型的建立 | 第50-53页 |
·经典域、节域及待评物元的确定 | 第50-52页 |
·模型计算 | 第52-53页 |
·评价的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评价总体分析 | 第53-54页 |
·分项指标分析 | 第54-55页 |
·模型相关说明 | 第55-56页 |
·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 第56-58页 |
·着实完善规划体系,提高公众参与程度 | 第56页 |
·积极推进用地置换,优化用地空间布局 | 第56-57页 |
·健全土地集约利用机制,发挥用地效益 | 第57页 |
·积极培育土地市场,提高市场配置效率 | 第57-5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1页 |
·主要结论 | 第58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58-59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58-59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59页 |
·研究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