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环境犯罪立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1 概述 | 第10-18页 |
·环境犯罪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环境犯罪的特征 | 第11-12页 |
·环境犯罪因果关系认定的复杂性 | 第11-12页 |
·环境犯罪的隐蔽性 | 第12页 |
·环境犯罪的反复性 | 第12页 |
·环境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 第12-16页 |
·环境犯罪的主体 | 第12-13页 |
·环境犯罪的客体 | 第13-14页 |
·环境犯罪的主观方面 | 第14-15页 |
·环境犯罪的客观方面 | 第15-16页 |
·环境犯罪的立法定位 | 第16-18页 |
2 我国环境犯罪立法的现状与缺陷 | 第18-22页 |
·我国环境犯罪立法的现状 | 第18-20页 |
·我国环境立法的缺陷 | 第20-22页 |
·环境犯罪的立法体系不科学 | 第20页 |
·环境犯罪规定的范围过窄 | 第20-21页 |
·环境犯罪的客观归责中无处罚危险犯的立法例 | 第21页 |
·环境犯罪中严格责任制度的缺失 | 第21-22页 |
3 域外环境犯罪立法现状与趋势 | 第22-25页 |
·域外环境犯罪立法现状 | 第22-23页 |
·域外环境犯罪立法对我国的借鉴 | 第23-25页 |
·刑法保护的环境因素范围不断扩大 | 第23页 |
·广泛适用财产刑 | 第23-24页 |
·处罚法人 | 第24页 |
·处罚危险犯 | 第24页 |
·对某些环境犯罪采用了严格责任 | 第24-25页 |
4 完善我国环境犯罪立法的思考 | 第25-43页 |
·环境犯罪立法体系的完善 | 第25-28页 |
·从同类客体角度设置专章规制环境犯罪 | 第25页 |
·制定衡量生态系统的量化标准,实现罪责法定 | 第25页 |
·增加针对环境犯罪的刑罚分配 | 第25-28页 |
·拓宽环境犯罪立法保护的范围,并增加新罪名 | 第28-32页 |
·非法占用、毁坏草原罪 | 第29页 |
·破坏野生植物罪 | 第29-30页 |
·噪音污染罪 | 第30-31页 |
·故意提供虚假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罪 | 第31-32页 |
·在环境犯罪中应当增设危险犯 | 第32-35页 |
·危险犯的概念和特征 | 第32-33页 |
·增设危险犯的必要性 | 第33-35页 |
·增设危险犯的可行性 | 第35页 |
·环境刑法中危险犯规定的设置 | 第35页 |
·在环境犯罪中引入严格责任制度 | 第35-43页 |
·引入严格责任制度的必要性 | 第36-38页 |
·绝对严格责任和相对严格责任的适用 | 第38-41页 |
·适用严格责任的限制条件 | 第41-43页 |
结束语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