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27页 |
文献回顾 | 第27-57页 |
第一章 正常成人脑白质微细结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 第57-86页 |
·研究方法 | 第57-64页 |
·实验对象 | 第57页 |
·实验过程 | 第57页 |
·数据记录及处理 | 第57-64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64页 |
·结果 | 第64-69页 |
·侧大脑半球相同解剖部位的FA值及ADC值 | 第64-66页 |
·灰质和白质的FA值 | 第66页 |
·大脑半球各解剖部位的FA值排序 | 第66-67页 |
·胼胝体纤维束成像 | 第67-69页 |
·讨论 | 第69-78页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 第69-71页 |
·大脑皮质 | 第71-72页 |
·边缘叶 | 第72-74页 |
·尾状核 | 第74页 |
·丘脑 | 第74页 |
·大脑白质 | 第74-76页 |
·脑内各解剖部位的弥散张量成像特点 | 第76-78页 |
·小结 | 第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第二章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脑白质微细结构损害与认知功能障碍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 第86-118页 |
·研究方法 | 第86-90页 |
·实验对象 | 第86-87页 |
·实验过程 | 第87-88页 |
·数据记录及处理 | 第88-89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89-90页 |
·结果 | 第90-102页 |
·OSAHS脑白质损害特点 | 第90-96页 |
·OSAHS睡眠结构分析 | 第96-98页 |
·OSAHS认知功能分析 | 第98-102页 |
·讨论 | 第102-112页 |
·OSAHS概述 | 第102-108页 |
·OSAHS脑部微细结构损害 | 第108-110页 |
·OSAHS睡眠结构紊乱 | 第110页 |
·OSAHS认知功能障碍 | 第110-111页 |
·OSAHS胼胝体纤维束成像特点 | 第111-112页 |
·小结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8页 |
第三章 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形似正常区微细结构损害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 第118-139页 |
·研究方法 | 第118-120页 |
·实验对象 | 第118-119页 |
·实验过程 | 第119页 |
·数据记录及处理 | 第119-120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120页 |
·结果 | 第120-127页 |
·LI脑部各解剖结构的FA值 | 第120-124页 |
·LI脑部各解剖结构的ADC值 | 第124-126页 |
·LI胼胝体纤维束成像 | 第126-127页 |
·讨论 | 第127-134页 |
·LI概述 | 第127-128页 |
·LI的影像学表现 | 第128-129页 |
·LI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 第129页 |
·LI的病理改变 | 第129-130页 |
·LI的预后 | 第130页 |
·LI脑白质形似正常区损害研究 | 第130-132页 |
·LI胼胝体纤维束成像特点 | 第132-134页 |
·小结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9页 |
第四章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脑白质形似正常区微细结构损害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 第139-165页 |
·研究方法 | 第139-143页 |
·实验对象 | 第139-141页 |
·实验过程 | 第141-142页 |
·数据记录及处理 | 第142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142-143页 |
·结果 | 第143-150页 |
·MS脑部各解剖结构的FA值 | 第143-147页 |
·MS脑部各解剖结构的ADC值 | 第147-149页 |
·MS胼胝体纤维束成像 | 第149-150页 |
·讨论 | 第150-159页 |
·MS脑内病灶常规MRI表现 | 第150-152页 |
·MS磁化传递成像(MTI)研究 | 第152页 |
·MS弥散加权成像(DWI)研究 | 第152-153页 |
·MS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 | 第153-159页 |
·小结 | 第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5页 |
全文总结 | 第165-166页 |
创新点 | 第166-167页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67-169页 |
附录一 Epworth嗜睡量表 | 第169-170页 |
附录二 年龄相关性WML影像学等级评分 | 第170-171页 |
附录三 利手问卷 | 第171-172页 |
附录四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 第172-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第174-175页 |
致谢 | 第175-178页 |
研究生毕业论文统计学审稿证明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