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23页 |
1.自噬性细胞死亡方式的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自噬的过程及形态特征 | 第11-12页 |
·自噬的分类 | 第12页 |
·自噬的功能 | 第12-13页 |
·自噬作用的分子机制 | 第13-16页 |
·自噬形成的分子机制 | 第13-14页 |
·自噬的调控机制 | 第14-16页 |
2.自噬与凋亡 | 第16-17页 |
3.自噬与肿瘤 | 第17-19页 |
·自噬对肿瘤的保护作用 | 第17-18页 |
·自噬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 第18-19页 |
4.NF-κB与肿瘤 | 第19-21页 |
5.咪唑并[1,2-a]吡啶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6.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32页 |
1.材料 | 第23-26页 |
·受试化合物 | 第23-25页 |
·受试细胞株 | 第25页 |
·试剂 | 第25-26页 |
·仪器 | 第26页 |
2.方法 | 第26-32页 |
·细胞培养 | 第26-27页 |
·化合物配制及保存 | 第27页 |
·咪唑并[1,2-a]吡啶类系列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 第27-28页 |
·14种新型咪唑并[1,2-a]吡啶类系列化合物细胞毒活性检测 | 第27-28页 |
·TIP-6对HepG2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 第28页 |
·TIP-6对HepG2细胞形态学改变的观察 | 第28-29页 |
·细胞凋亡的检测 | 第29-30页 |
·细胞周期分析 | 第29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损伤 | 第29页 |
·DAPI染色 | 第29-30页 |
·Annexin V/7-AAD荧光染色 | 第30页 |
·TIP-6诱导HepG2细胞自噬实验 | 第30-31页 |
·吖啶橙染色检测自噬泡 | 第30页 |
·自噬特异性抑制试验 | 第30-31页 |
·透射电镜对受试细胞亚显微结构的观察 | 第31页 |
·核转录因子NF-κB的检测 | 第31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31-32页 |
结果 | 第32-45页 |
1.受试化合物对几种细胞的抑制效应 | 第32-34页 |
·受试化合物的选定及受试细胞的筛选 | 第32-33页 |
·TIP-6对HepG2和L02细胞增殖的抑制 | 第33-34页 |
2.TIP-6诱导HepG2细胞空泡化的形成 | 第34-36页 |
3.TIP-6未引起HepG2细胞凋亡 | 第36-39页 |
·TIP-6引起HepG2及L02细胞G2/M期阻滞 | 第36-38页 |
·TIP-6处理HepG2细胞后没有凋亡产生 | 第38-39页 |
4.TIP-6诱导HepG2细胞自噬现象的观察 | 第39-42页 |
·TIP-6促进自噬泡的形成 | 第39-40页 |
·自噬体抑制剂3-MA对TIP-6诱导细胞自噬现象的抑制 | 第40-41页 |
·TIP-6处理后细胞自噬现象的透射电镜观察 | 第41-42页 |
5.TIP-6引起NF-kB表达量的上调 | 第42-45页 |
讨论 | 第45-50页 |
1.新型咪唑并[1,2-a]吡啶类化合物对受试细胞敏感性不同 | 第45-46页 |
2.TIP-6对HepG2的增殖抑制不经过诱导细胞凋亡途径 | 第46-48页 |
3.自噬性细胞死亡是TIP-6诱导HepG2增殖抑制的重要机理 | 第48-49页 |
4.NF-kB参与了自噬性细胞死亡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第56-57页 |
缩略词表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