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Summary | 第8-17页 |
| 1 绪论 | 第17-3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 ·含煤地层及矿井水中有害元素 | 第18-21页 |
| ·煤中有害元素溶出分配特点 | 第21-22页 |
| ·含煤地层水-岩相互作用及离子迁移 | 第22-24页 |
| ·水-岩相互作用地球化学数值模拟 | 第24-25页 |
|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25-26页 |
| ·研究方案 | 第26-30页 |
| ·研究思路 | 第26页 |
| ·研究内容及其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 ·研究流程与技术方法 | 第27-30页 |
| ·论文工作量 | 第30-33页 |
| 2 研究区地质地球化学条件分析 | 第33-47页 |
| ·水文地质背景条件 | 第33-38页 |
| ·地理与地表水系 | 第33-34页 |
| ·地层与含煤地层 | 第34页 |
| ·构造与岩浆活动 | 第34-36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6-38页 |
| ·含水层及煤中矿物/化学组成 | 第38-40页 |
| ·灰岩中矿物与元素 | 第38-39页 |
| ·顶底板矿物与灰成分化学组成 | 第39页 |
| ·煤中矿物与化学组成 | 第39-40页 |
| ·水-岩作用数值模拟分析 | 第40-45页 |
| ·数值模拟技术 | 第40-41页 |
| ·矿物-水系统平衡状态模拟 | 第41-42页 |
| ·水-岩相互作用化学反应 | 第42-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 3 矿井水污染评价及源解析 | 第47-67页 |
| ·矿井水污染状况分析 | 第47-55页 |
| ·地表水及灰岩水的水质类型及其元素含量 | 第49-51页 |
| ·矿井水的水质类型及主要离子含量水平 | 第51-55页 |
| ·淋滤实验与测试结果 | 第55-59页 |
| ·物理模拟思路 | 第55页 |
| ·物理模拟实验设计与流程 | 第55-57页 |
| ·消解方法 | 第57-59页 |
| ·样品测试 | 第59页 |
| ·矿井水中微量元素源解析 | 第59-65页 |
| ·原始水样中主要离子来源与溶出机理 | 第59-60页 |
| ·矿井水中重要微量元素的溶出分配 | 第60-65页 |
| ·小结 | 第65-67页 |
| 4 煤层顶底板水岩作用与微量元素溶出 | 第67-101页 |
| ·水-岩相互作用对元素溶出的基本控制方式 | 第67-68页 |
| ·水-岩相互作用数值模拟方案 | 第68-70页 |
| ·水-岩相互作用过程中微量元素的溶出与吸附 | 第70-96页 |
| ·水岩作用过程中汞的溶出与吸附 | 第70-74页 |
| ·水岩作用过程中硒的溶出与吸附 | 第74-83页 |
| ·水岩作用过程中砷的溶出与吸附 | 第83-87页 |
| ·水岩作用过程中铬的溶出与吸附 | 第87-92页 |
| ·水岩相互作用过程中重金属元素的溶出与吸附 | 第92-96页 |
| ·水-岩相互作用过程中其它元素的溶出与吸附 | 第96-98页 |
| ·Na、Mg 和Ca 元素 | 第96-97页 |
| ·Fe 元素 | 第97-98页 |
| ·小结 | 第98-101页 |
| 5 水-煤相互作用及微量元素溶出机理 | 第101-121页 |
| ·煤的物质结构与微量元素迁移 | 第101-104页 |
| ·腐殖酸与金属离子吸附 | 第101-102页 |
| ·煤的溶解与微量元素迁移 | 第102-104页 |
| ·水-煤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 第104-108页 |
| ·物理模拟实验 | 第104页 |
| ·数值模拟方案 | 第104-105页 |
| ·数值模拟结果 | 第105-108页 |
| ·水-煤相互作用与顶底板水-岩相互作用效应比较分析 | 第108-109页 |
| ·半金属元素与部分金属元素淋滤特征 | 第108-109页 |
| ·重金属元素淋滤特征 | 第109页 |
| ·水-煤相互作用环境条件对微量元素溶出的控制机理 | 第109-119页 |
| ·煤中物质溶出与溶液pH 值的关系 | 第109-113页 |
| ·煤中物质溶出与系统温度及Eh 值之间关系 | 第113-117页 |
| ·煤中物质溶出受离子强度和常量元素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 ·小结 | 第119-121页 |
| 6 重金属元素在地表水体的释放 | 第121-129页 |
| ·研究区地表水体中重金属元素污染倾向 | 第121-122页 |
| ·腐植酸与矿物的结合 | 第122-123页 |
| ·腐殖酸与矿物的结合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122页 |
| ·腐殖酸与矿物结合的稳定程度及影响特征 | 第122-123页 |
| ·离子强度对腐植酸吸附微量元素的影响 | 第123-125页 |
| ·地表环境中吸附微量元素的释放 | 第125-127页 |
| ·Hg 和Se 含量在地表水体中的变化 | 第125-126页 |
| ·地表水体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 | 第126-127页 |
| ·小结 | 第127-129页 |
| 7 含煤地层物质溶出与矿井水污染耦合机理 | 第129-139页 |
| ·灰岩、煤层顶底板、煤层、地表水环境地球化学环境比较 | 第129-130页 |
| ·微量元素溶出迁移机理分析 | 第130-135页 |
| ·Hg 溶出迁移机理 | 第130-131页 |
| ·As 溶出迁移机理 | 第131-132页 |
| ·Se 溶出迁移机理 | 第132-133页 |
| ·Cr 溶出迁移机理 | 第133-134页 |
| ·Pb、Cd、Cu、Zn、Co、Ni 等迁移机理分析 | 第134-135页 |
| ·地球化学环境对微量元素溶出的控制机理 | 第135-138页 |
| ·pH 值对微量元素溶出的控制机理 | 第135-136页 |
| ·Eh 值对微量元素溶出的控制机理 | 第136-137页 |
| ·竞争吸附对微量元素溶出的控制机理 | 第137页 |
| ·络合作用对微量元素溶出的控制机理 | 第137页 |
| ·腐殖酸吸附对微量元素溶出的控制机理 | 第137-138页 |
| ·小结 | 第138-139页 |
| 8 结论与创新性认识 | 第139-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3-153页 |
| 作者简历 | 第153-155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