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水麻路危岩落石管理系统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危岩风险评价及灾害系统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国外危岩风险评价及灾害系统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内危岩风险评价方法及灾害系统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GIS 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16-18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页 |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本文研究成果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公路危岩宏观稳定性评价分析 | 第18-34页 |
·宏观危岩稳定性评价的数学模型 | 第18页 |
·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18-22页 |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和步骤 | 第18-19页 |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19-22页 |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 第22-33页 |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建立模糊数学模型 | 第23-28页 |
·确立各个评价指标间的权重 | 第28-30页 |
·对水麻路沿线的危岩灾害进行稳定性评价及分级 | 第30-31页 |
·水麻路沿线危岩稳定性评价 | 第31-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公路危岩灾害易损性评价 | 第34-55页 |
·易损性的概念 | 第34-35页 |
·易损性的构成 | 第34页 |
·易损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 第34-35页 |
·危岩稳定性灾害破坏效应 | 第35-36页 |
·危岩稳定性灾害受灾体类型划分 | 第36-38页 |
·危岩稳定性灾害易损性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8-39页 |
·受灾体毁坏等级划分 | 第39-43页 |
·受灾体划分的目的和原则 | 第39页 |
·受灾体损毁等级划分标志 | 第39-43页 |
·水麻路危稳定性灾害易损性评价 | 第43-51页 |
·受灾体易损性评价的基本理论 | 第43页 |
·受载体易损性评价模型 | 第43-48页 |
·水麻路的危险性分级 | 第48-49页 |
·受灾体类型相关系数~а的确定 | 第49-51页 |
·模型程序化及验证 | 第51-54页 |
·模型程序化的界面设计 | 第51-52页 |
·模型程序的验证 | 第52-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GIS 危岩落石管理系统的组成 | 第55-80页 |
·引言 | 第55页 |
·系统的实现技术 | 第55-62页 |
·组件式GIS 及系统特点 | 第55-56页 |
·数据组织 | 第56-62页 |
·GIS 危岩落石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 第62-78页 |
·水麻路地质灾害数据库的建立方法和流程 | 第62页 |
·水麻路危岩落石管理系统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第62-68页 |
·系统窗口的建立 | 第68-74页 |
·麻路危岩管理系统的信息索查询和图形显示 | 第74-78页 |
·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工程实例分析 | 第80-86页 |
·K 48+270~289 段水麻路危险性评价 | 第80-81页 |
·工程地质情况概述 | 第80页 |
·危岩稳定性评价 | 第80页 |
·水麻路风险性评价 | 第80-81页 |
·K 50+570~700 段水麻路危险性评价 | 第81-83页 |
·工程地质情况概述 | 第81-82页 |
·危岩稳定性评价 | 第82页 |
·水麻路风险性评价 | 第82-83页 |
·水麻路危险性评定 | 第83-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