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绪论 | 第12-34页 |
·概述 | 第12-14页 |
·能源问题概述 | 第12-13页 |
·制氢途径概述 | 第13-14页 |
·厌氧暗发酵生物产氢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厌氧暗发酵产氢细菌概述 | 第14-16页 |
·厌氧暗发酵细菌产氢原理与途径 | 第16-18页 |
·厌氧暗发酵产氢法产氢实验现状 | 第18-19页 |
·光合细菌产氢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光合产氢细菌概述 | 第19-21页 |
·光合产氢细菌产氢原理 | 第21-23页 |
·光合细菌光发酵法产氢实验现状 | 第23-24页 |
·光发酵法生物产氢光能转化效率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细胞固定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27-31页 |
·细胞固定化技术分类 | 第27-29页 |
·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包埋法 | 第29-31页 |
·固定化细胞包埋颗粒质量传输研究进展 | 第31-32页 |
·本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本文研究目的 | 第32-33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2 包埋颗粒的制备及颗粒内扩散系数的测定 | 第34-41页 |
·引言 | 第34页 |
·聚乙烯醇-海藻酸钠法包埋颗粒的制备 | 第34-36页 |
·包埋颗粒内葡萄糖扩散系数的测定 | 第36-40页 |
·葡萄糖浓度的测量原理及方法 | 第36-37页 |
·葡萄糖在包埋颗粒内扩散系数测定方法与原理 | 第37-38页 |
·葡萄糖在包埋颗粒内扩散系数测定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包埋颗粒暗发酵填充床产氢实验 | 第41-53页 |
·引言 | 第41页 |
·厌氧暗发酵产氢菌种的选育与鉴定 | 第41-44页 |
·细菌菌种的采集 | 第41页 |
·细菌的富集 | 第41页 |
·细菌的分离纯化 | 第41页 |
·细菌的增殖培养 | 第41-42页 |
·细菌的形态观察 | 第42-43页 |
·细菌的离心收集 | 第43页 |
·细菌的鉴定 | 第43-44页 |
·厌氧暗发酵包埋颗粒填充床反应器实验系统 | 第44-47页 |
·暗发酵包埋颗粒填充床反应器设计 | 第44-45页 |
·包埋颗粒暗发酵填充床产氢系统 | 第45-47页 |
·实验仪器及检测方法 | 第47-48页 |
·蠕动泵的标定 | 第47-48页 |
·产气的收集与检测 | 第4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进口底物浓度及流速对产氢速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流速及底物浓度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反应器内温度对产氢速率和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进口底物溶液pH 值对产氢速率和降解效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光合细菌单包埋颗粒反应器产氢实验 | 第53-70页 |
·引言 | 第53页 |
·光合产氢实验菌种的选育与培养方法 | 第53-54页 |
·光合细菌单包埋颗粒产氢反应器实验系统 | 第54-55页 |
·实验仪器及检测方法 | 第55-58页 |
·蠕动泵的标定 | 第55-56页 |
·气体的收集和检测 | 第56页 |
·光源的标定 | 第56-5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8-68页 |
·光照强度-波长对产氢速率和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流速-进口底物浓度对产氢速率和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59-61页 |
·进口底物浓度-光源波长对产氢速率和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反应器内温度对产氢速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进口底物溶液pH 值对产氢速率和降解速率的影响 | 第63-65页 |
·光照强度和波长对光能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65-67页 |
·光源类型对光能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5 光合细菌单颗粒内含生化反应的底物扩散传输理论模型 | 第70-79页 |
·引言 | 第70页 |
·包埋颗粒内底物扩散传输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70-79页 |
·物理模型与简化假设 | 第70-71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71-75页 |
·模型参数的求解 | 第75-77页 |
·包埋颗粒内底物浓度的分布预测与分析 | 第77-79页 |
6 结论 | 第79-81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后续工作以及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附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