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图表清单 | 第13-15页 |
一、绪论 | 第15-2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四)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2页 |
1. 货币非中性 | 第19-20页 |
2. 货币政策差异效应 | 第20-21页 |
3. 货币政策差异效应研究视角的界定 | 第21-22页 |
(五) 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24-33页 |
(一) 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效应 | 第24-29页 |
1. 区域差异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24-27页 |
2. 区域差异效应的理论解释及解决途径 | 第27-29页 |
(二) 货币政策的行业差异效应 | 第29-31页 |
1. 行业差异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30页 |
2. 行业差异效应的理论解释 | 第30-31页 |
(三) 本文的出发点 | 第31-33页 |
三、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与统一货币政策间的矛盾 | 第33-44页 |
(一) 体制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第33-41页 |
1.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 第33-36页 |
2. 产业发展的不平衡 | 第36-37页 |
3.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 第37-38页 |
4. 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第38-40页 |
5. 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平衡 | 第40-41页 |
(二) 以总量调控为主的统一货币政策 | 第41-44页 |
1. 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与调控方式 | 第41-43页 |
2. 经济发展不平衡与统一货币政策间的矛盾 | 第43-44页 |
四、中国货币政策差异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44-77页 |
(一) 模型的选择 | 第44-47页 |
(二) 区域差异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47-56页 |
1. 区域差异效应的统计观察 | 第47-48页 |
2. 区域差异效应的模型检验 | 第48-56页 |
(三) 行业差异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56-66页 |
1. 行业差异效应的统计观察 | 第56-57页 |
2. 行业差异效应的模型检验 | 第57-66页 |
(四) 城乡差异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66-69页 |
1. 城乡差异效应的统计观察 | 第66页 |
2. 城乡差异效应的模型检验 | 第66-69页 |
(五) 不同产权结构企业间差异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69-75页 |
1. 不同产权结构企业间差异效应的统计观察 | 第69-70页 |
2. 不同产权结构企业间差异效应的模型检验 | 第70-75页 |
(六) 可控和非可控金融部门间差异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75-77页 |
五、中国货币政策差异效应的影响 | 第77-84页 |
(一) 区域差异效应的影响 | 第77-78页 |
(二) 行业差异效应的影响 | 第78-80页 |
(三) 城乡差异效应的影响 | 第80-81页 |
(四) 不同产权结构企业间差异效应的影响 | 第81-82页 |
(五) 可控和非可控金融部门间差异效应的影响 | 第82-84页 |
六、中国货币政策差异效应的形成机理 | 第84-105页 |
(一) 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 第84-87页 |
(二) 区域经济的二元结构与区域差异效应 | 第87-91页 |
1. 区域投资收益率的不同 | 第88-89页 |
2. 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 | 第89-91页 |
3. 区域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同 | 第91页 |
(三) 价格形成机制的二元结构与行业差异效应 | 第91-95页 |
(四) 城乡体制的二元结构与城乡差异效应 | 第95-99页 |
1. 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 | 第96-98页 |
2. 农业生产的比较收益长期偏低 | 第98-99页 |
(五) 市场环境的二元结构与不同产权结构企业间的差异效应 | 第99-102页 |
1. 融资环境的差异 | 第100-101页 |
2. 约束机制的差异 | 第101-102页 |
(六) 金融供给主体的二元结构与金融部门间的差异效应 | 第102-105页 |
七、解决中国货币政策差异效应问题的思路 | 第105-119页 |
(一) 解决货币政策差异效应问题的根本途径 | 第105-110页 |
1. 促进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 | 第105-107页 |
2. 积极推进垄断行业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 第107页 |
3. 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 第107-109页 |
4.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建公平的市场环境 | 第109页 |
5. 增强正规金融部门的金融供给能力,加强对非正规金融部门的监管 | 第109-110页 |
(二) 体制改革的渐进性与差异效应的长期性 | 第110-114页 |
1. 区域差异效应的长期性 | 第111页 |
2. 行业差异效应的长期性 | 第111-112页 |
3. 城乡差异效应的长期性 | 第112-113页 |
4. 不同产权结构企业间差异效应的长期性 | 第113-114页 |
5. 可控与非可控金融部门间差异效应的长期性 | 第114页 |
(三) 短期内克服货币政策差异效应影响的途径 | 第114-119页 |
1. 增强货币政策调控的灵活性 | 第116-117页 |
2. 积极探索货币政策的适度差异化 | 第117-119页 |
结论 | 第119-124页 |
(一) 主要结论 | 第119-121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121-122页 |
(三) 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6页 |
附件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