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次 | 第10-12页 |
1 文献综述-番茄双生病毒病研究进展 | 第12-51页 |
·双生病毒概述 | 第13-29页 |
·双生病毒分类及基因组结构 | 第13-16页 |
·双生病毒复合体 | 第16-19页 |
·双生病毒的侵染 | 第19-24页 |
·双生病毒的致病机理 | 第24-25页 |
·双生病毒的变异和重组 | 第25-26页 |
·双生病毒的检测方法 | 第26-29页 |
·侵染番茄的双生病毒种类、分布及防治 | 第29-42页 |
·侵染番茄的双生病毒种类及分布 | 第29-37页 |
·番茄双生病毒病综合防治措施 | 第37-39页 |
·番茄抗双生病毒病育种研究 | 第39-42页 |
·抗双生病毒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42-50页 |
·表达病毒的蛋白或蛋白突变体进行抗双生病毒基因工程 | 第43-45页 |
·表达非病毒蛋白进行抗双生病毒基因工程 | 第45-46页 |
·表达病毒干扰型DNA进行抗双生病毒基因工程 | 第46页 |
·利用RNA干扰机制进行抗双生病毒基因工程 | 第46-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立项依据 | 第50-51页 |
2 侵染我国番茄的双生病毒分子鉴定及分析 | 第51-6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6页 |
·材料 | 第52-53页 |
·方法 | 第53-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3页 |
·症状观察及TAS-ELISA测定 | 第56页 |
·侵染我国番茄的双生病毒种类 | 第56-57页 |
·我国侵染番茄双生病毒基因组序列同源性比较 | 第57-59页 |
·我国TYLCV分离物与其它地区TYLCV分离物的进化关系分析 | 第59-62页 |
·不同寄主来源中国番木瓜曲叶病毒同源性比对 | 第62页 |
·DNA B组份及卫星DNAβ的检测 | 第62-63页 |
·讨论 | 第63-66页 |
3 三种侵染番茄的双生病毒的致病性分析 | 第66-7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6-71页 |
·材料 | 第66-67页 |
·方法 | 第67-7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1-77页 |
·侵染我国番茄的TYLCV的致病性分析 | 第71-73页 |
·侵染我国番茄的PaLCuCNV的致病性分析 | 第73-75页 |
·侵染我国番茄的ToLCTWV的致病性分析 | 第75-77页 |
·讨论 | 第77-78页 |
4 番茄抗双生病毒种质资源的鉴定筛选 | 第78-8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9-81页 |
·材料 | 第79-80页 |
·方法 | 第80-8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1-84页 |
·分子标记检测结果 | 第81-82页 |
·症状观察及发病率统计 | 第82-83页 |
·TAS-ELISA检测病毒相对含量 | 第83-84页 |
·讨论 | 第84-86页 |
5 DSRNA介导的番茄抗双生病毒基因工程研究 | 第86-9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7-91页 |
·材料 | 第87页 |
·方法 | 第87-9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1-93页 |
·沉默目的片段的克隆和反向重复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1-92页 |
·发夹结构片段的番茄转化和抗性植株的获得 | 第92页 |
·T0代植株分子生物学检测及对相关病毒的抗性分析 | 第92-93页 |
·讨论 | 第93-95页 |
全文小结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7页 |
附录A 常用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与仪器 | 第107-108页 |
附录B:常用缓冲液、培养基及抗生素配方 | 第108-113页 |
附录C:论文中所用术语缩写与中英文对照 | 第113-115页 |
附录D:试验方法 | 第115-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