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鳃金龟幼虫发酵腔可培养细菌多态性与超微结构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 1 蛴螬概述 | 第10-14页 |
| ·蛴螬的危害 | 第10页 |
| ·蛴螬的生活习性 | 第10-11页 |
| ·蛴螬防治技术 | 第11-13页 |
| ·农业防治 | 第11页 |
| ·化学防治 | 第11-12页 |
| ·生物防治 | 第12-13页 |
| ·蛴螬肠道结构 | 第13-14页 |
| 2 昆虫肠道微生物 | 第14-23页 |
| ·昆虫肠道微生物的种类 | 第14-15页 |
| ·微生物对宿主昆虫的作用 | 第15-17页 |
| ·为昆虫合成重要的营养成分 | 第15-16页 |
| ·解毒和防御作用 | 第16页 |
| ·参与氮素循环 | 第16-17页 |
| ·肠道微生物与昆虫的协同进化 | 第17页 |
| ·微生物多样性常用研究方法 | 第17-23页 |
| ·生物标记法 | 第17-18页 |
| ·系统分类鉴定方法 | 第18-19页 |
| ·微生物多样性常用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法 | 第19-23页 |
| 3 本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23-25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 ·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暗黑鳃金龟幼虫发酵腔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 第25-5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34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 ·暗黑鳃金龟幼虫 | 第25页 |
| ·常用试剂 | 第25-27页 |
| ·常用仪器和设备 | 第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34页 |
| ·蛴螬肠道解剖 | 第27页 |
| ·肠道好氧菌培养、分离与计数 | 第27-28页 |
| ·细菌 DNA抽提 | 第28页 |
| ·细菌16S rRNA片段扩增 | 第28-29页 |
| ·PCR产物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 | 第29-30页 |
| ·细菌16S rRNA片段克隆 | 第30-33页 |
| ·测序 | 第33页 |
| ·16S rRNA克隆片段数据统计分析 | 第33页 |
| ·序列登录号 | 第33-3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6页 |
| ·细菌平板计数 | 第34页 |
| ·16S rRNA基因PCR扩增 | 第34-35页 |
| ·PCR产物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35-36页 |
| ·发酵腔可培养细菌群落分析 | 第36-45页 |
| ·腔壁好氧菌群落组成 | 第36-38页 |
| ·腔液好氧菌群落组成 | 第38-39页 |
| ·腔壁厌氧菌群落组成 | 第39-41页 |
| ·腔液厌氧菌群落组成 | 第41-42页 |
| ·不同可培养菌群落系统发育树 | 第42-45页 |
| ·聚类分析 | 第45-46页 |
| 3 讨论 | 第46-50页 |
| 第三章 暗黑鳃金龟幼虫发酵腔细菌荧光计数 | 第50-5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暗黑鳃金龟幼虫发酵腔超微结构研究 | 第53-6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8页 |
|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 ·实验方法 | 第53-58页 |
| ·体视显微镜观察 | 第53-54页 |
| ·石蜡切片样品制备与观察 | 第54-55页 |
|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与观察 | 第55页 |
|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与观察 | 第55-5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3页 |
| ·体视显微镜观察 | 第58-59页 |
| ·石蜡切片观察 | 第59-60页 |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60-62页 |
| ·透射电镜观察 | 第62-63页 |
| 3 讨论 | 第63-65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