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一、绪论 | 第13-20页 |
(一) 电视散文的创作概貌 | 第13-17页 |
(二) 电视散文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三) 影视叙事的理论内涵 | 第19-20页 |
二、文本艺术的再造技巧 | 第20-34页 |
(一) 同期解说的表述 | 第21-27页 |
1、借景抒情的图文指示 | 第21-24页 |
2、人文内涵的深度开掘 | 第24-25页 |
3、视听资料的内蕴引导 | 第25-27页 |
(二) 人物语言的串联 | 第27-30页 |
1、保持节奏的情景模拟 | 第27-28页 |
2、串联情节的现实映照 | 第28-29页 |
3、丰富主题的视像衔接 | 第29-30页 |
(三) 电视字幕的设计 | 第30-34页 |
1、信息补充的直观呈现 | 第30-32页 |
2、信息组合的准确解读 | 第32-33页 |
3、信息提示的延伸表达 | 第33-34页 |
三、叙述形式的转化技巧 | 第34-43页 |
(一) 情的叙述 | 第35-38页 |
1、追溯情动的根源 | 第36-37页 |
2、追寻情动的主体 | 第37页 |
3、追寻情动的载体 | 第37-38页 |
(二) 事的叙述 | 第38-43页 |
1、叙述主体的转换 | 第38-40页 |
2、叙述人称的转变 | 第40-41页 |
3、叙述话语的转化 | 第41-43页 |
四、艺术视听的融合技巧 | 第43-60页 |
(一) 语汇的图示艺术 | 第43-50页 |
1、影像诠释的具体分析 | 第44-46页 |
2、符号造型的意义指涉 | 第46-48页 |
3、客观主体的对应表现 | 第48-50页 |
(二) 句段的组织技巧 | 第50-56页 |
1、感动与震撼——光明使者与七弦 | 第50-52页 |
2、随想与纪行——纳西、拉萨与高原 | 第52-55页 |
3、回忆与现实——语义规则的丰富 | 第55-56页 |
(三) 篇章的结构手段 | 第56-60页 |
1、明确标示的主体连缀 | 第56-58页 |
2、隐含技巧的叙事过渡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其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6-67页 |
附录B 电视散文研究书刊索引 | 第67-71页 |
附录C 央视电视散文展播作品年表 | 第7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