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孔碳的改性及吸附高盐染料废水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高盐染料废水的概述 | 第13-22页 |
1.1.1 高盐染料废水的特点 | 第13页 |
1.1.2 高盐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3-21页 |
1.1.3 无机盐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 | 第21-22页 |
1.2 介孔碳的概述 | 第22-24页 |
1.2.1 介孔碳的吸附原理 | 第22页 |
1.2.2 介孔碳的制备 | 第22-23页 |
1.2.3 介孔碳的改性 | 第23-2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4-27页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26页 |
1.3.4 技术路线图 | 第26-27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7页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7页 |
2.1.2 实验主要设备 | 第27页 |
2.2 分析与计算方法 | 第27-29页 |
2.2.1 高盐亚甲基蓝溶液标准曲线 | 第27-28页 |
2.2.2 介孔碳表征分析 | 第28-29页 |
2.2.3 介孔碳对高盐亚甲基蓝的吸附 | 第2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9-33页 |
2.3.1 介孔碳的制备 | 第29-30页 |
2.3.2 介孔碳的改性 | 第30-31页 |
2.3.3 对改性介孔碳的吸附条件优化实验 | 第31-32页 |
2.3.4 吸附等温线 | 第32页 |
2.3.5 吸附动力学 | 第32-33页 |
第3章 介孔碳的制备与改性 | 第33-45页 |
3.1 介孔碳的概述 | 第33页 |
3.2 介孔碳的制备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3.2.1 模板剂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3-35页 |
3.2.2 碳源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3 盐酸体积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6页 |
3.2.4 炭烧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5 炭烧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6 介孔碳与活性炭吸附效果对比试验 | 第38-39页 |
3.3 介孔碳的改性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4页 |
3.3.1 氧化改性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2 微波改性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0-43页 |
3.3.3 接枝改性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3页 |
3.3.4 有机改性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改性介孔碳吸附条件优化试验 | 第45-51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改性介孔碳吸附条件优化试验 | 第45-50页 |
4.2.1 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2 初始亚甲基蓝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3 初始盐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4 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8页 |
4.2.5 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6 Na_2SO_4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改性介孔碳性能评价及吸附机理研究 | 第51-63页 |
5.1 改性介孔碳性能评价 | 第51-60页 |
5.1.1 吸附等温线 | 第51-54页 |
5.1.2 吸附动力学 | 第54-60页 |
5.2 改性介孔碳吸附机理研究 | 第60-61页 |
5.2.1 SEM微观形貌分析 | 第60页 |
5.2.2 改性介孔碳孔结构表征 | 第60-6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6.2 建议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