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总论 | 第10-21页 |
第二章 实践篇(一)印度 | 第21-48页 |
第一节 《69 年的狄奥尼索斯》之东方文化色彩 | 第21-28页 |
第二节 印度加尔各答——谢克纳首次亚洲跨文化之旅的兴奋与尴尬 | 第28-32页 |
第三节 《大胆妈妈与她的孩子们》美国演出和1976印度巡演 | 第32-42页 |
第四节 1983 年《樱桃园》在印度导演的跨文化思想 | 第42-48页 |
第三章 实践篇(二)中国 | 第48-78页 |
第一节 1989 年《明日就要出山》与环境戏剧的跨文化大讨论 | 第48-59页 |
第二节 1995 年京剧版的《奥瑞斯提亚》与跨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 第59-65页 |
第三节 2007《哈姆雷特》与谢克纳的跨文化视角及象征性手法 | 第65-72页 |
第四节 人类表演学在中国 | 第72-78页 |
第四章 理论篇 | 第78-119页 |
第一节 卡塔卡利表演训练与跨文化的浪漫化、理想化思考 | 第78-87页 |
第二节 印度火坛祭、查乌面具舞和婆罗多舞为行为重建 | 第87-98页 |
第三节 跨文化表演的三种关系 | 第98-107页 |
第四节 谢克纳与巴鲁查的跨文化冲突 | 第107-114页 |
第五节 贵州地戏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 第114-11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19-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其他学术成果 | 第133页 |
参与创作的实践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