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目录 | 第12-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0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8页 |
| ·植被恢复的土壤生态效应 | 第16-21页 |
| ·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效应 | 第21-23页 |
| ·植被恢复的生态水文效应及其模拟 | 第23-27页 |
| ·尺度效应 | 第27-28页 |
| ·小结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0-35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30-33页 |
| ·气候特征 | 第31-32页 |
| ·土壤特征 | 第32页 |
| ·植被与土地利用特征 | 第32-33页 |
| ·研究内容 | 第33页 |
| ·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 ·研究方法概述 | 第33-34页 |
|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壤水分分布 | 第35-60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研究方法 | 第35-40页 |
| ·取样方法 | 第35-36页 |
| ·统计方法 | 第36-40页 |
| ·结果 | 第40-55页 |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变化 | 第40-42页 |
| ·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结构土壤水分分布及其变异 | 第42-44页 |
| ·小流域土壤水分变异 | 第44-55页 |
| ·讨论 | 第55-57页 |
| ·小结 | 第57-60页 |
|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壤水分物理及养分特性变异 | 第60-81页 |
| ·引言 | 第60页 |
| ·研究方法 | 第60-61页 |
| ·取样方法 | 第60-61页 |
| ·统计分析 | 第61页 |
| ·结果 | 第61-76页 |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物理及养分性质变化 | 第61-66页 |
| ·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下土壤水分物理及养分特性的变异 | 第66-68页 |
| ·小流域土壤水分物理及养分特性的变异 | 第68-76页 |
| ·讨论 | 第76-79页 |
| ·小结 | 第79-81页 |
| 第五章 坡面土地利用结构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 第81-92页 |
| ·引言 | 第81页 |
| ·研究方法 | 第81-83页 |
| ·试验设计 | 第81-82页 |
| ·统计分析 | 第82-83页 |
| ·结果 | 第83-90页 |
| ·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壤水分及容重的空间分布 | 第83-87页 |
| ·坡面土地利用结构与径流侵蚀量 | 第87-90页 |
| ·讨论 | 第90-91页 |
| ·小结 | 第91-92页 |
| 第六章 苜蓿地植被群落演替与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变异 | 第92-104页 |
| ·引言 | 第92-93页 |
| ·研究方法 | 第93-95页 |
| ·结果 | 第95-101页 |
| ·植被特征变化 | 第95-98页 |
| ·土壤特性变化 | 第98-100页 |
| ·苜蓿草地深层土壤水分的恢复 | 第100-101页 |
| ·讨论 | 第101-103页 |
| ·人工草地退化与可持续管理 | 第101-102页 |
|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干层恢复技术探讨 | 第102-103页 |
| ·小结 | 第103-104页 |
| 第七章 典型植被覆盖下土壤水分循环特征及模拟 | 第104-147页 |
| ·引言 | 第10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4-107页 |
| ·小区布设 | 第105页 |
| ·观测内容及方法 | 第105-107页 |
| ·结果 | 第107-144页 |
| ·大气降雨特征与植被冠层截留特征 | 第107-117页 |
| ·径流侵蚀特征 | 第117-124页 |
| ·土壤水分与储水量变化 | 第124-135页 |
| ·水量平衡分析 | 第135-138页 |
| ·典型植被覆盖下SVAT 系统水分平衡模拟 | 第138-144页 |
| ·小结 | 第144-147页 |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147-151页 |
| ·研究结论 | 第147-149页 |
|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149-1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1-167页 |
| 致谢 | 第167-169页 |
| 作者简介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