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驱油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9页 |
|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1-14页 |
| ·国外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 | 第11-13页 |
| ·国内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 | 第13-14页 |
| ·目前国内外技术水平及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 ·国内外技术水平 | 第14页 |
| ·国内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 ·微生物驱油的优势和局限性 | 第15-16页 |
|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优势 | 第15页 |
| ·微生物驱油的局限性 | 第15-16页 |
| ·国内外微生物驱油数学模型及数值模拟发展 | 第16-17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思路及主要工作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采油微生物及微生物驱油机理 | 第19-41页 |
| ·微生物及其生长、生化特性 | 第19-28页 |
|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 第19-21页 |
| ·微生物的营养 | 第21-23页 |
|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及数学表达式 | 第23-26页 |
|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特性 | 第26-28页 |
| ·影响微生物生长因素 | 第28页 |
| ·采油类微生物 | 第28-32页 |
|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机理 | 第32-37页 |
| ·微生物调剖堵水提高采收率机理 | 第32-33页 |
| ·微生物降解原油提高采收率机理 | 第33-34页 |
|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提高采收率机理 | 第34-36页 |
| ·微生物对水性质的影响提高采收率机理 | 第36-37页 |
|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应用 | 第37页 |
| ·适应微生物采油的油藏应用条件及筛选标准 | 第37-41页 |
| 第三章 微生物驱油数学模型建立及求解方法研究 | 第41-61页 |
| ·假设条件 | 第41-42页 |
| ·微生物生化特征方程 | 第42-44页 |
| ·微生物生长繁殖方程 | 第42-43页 |
| ·营养物消耗方程 | 第43页 |
| ·代谢产物生成浓度方程 | 第43-44页 |
| ·菌体及组分运移数学模型 | 第44-46页 |
| ·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方程 | 第44-45页 |
| ·营养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方程 | 第45页 |
| ·产物的运移方程 | 第45-46页 |
| ·物性变化方程 | 第46-49页 |
| ·渗透率方程 | 第46-47页 |
| ·粘度方程 | 第47-48页 |
| ·毛管力方程 | 第48-49页 |
| ·微生物驱油渗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 ·运动方程 | 第49页 |
| ·微生物驱油时的油气水连续性方程 | 第49-50页 |
| ·微生物驱油、气、水渗流方程 | 第50页 |
| ·微生物驱油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 | 第50-51页 |
| ·微生物驱油数学模型差分方程组的建立 | 第51-61页 |
| 第四章 微生物驱油数值模拟软件研制 | 第61-70页 |
| ·软件简介 | 第61页 |
| ·软件主要特点 | 第61页 |
| ·软件主要功能 | 第61页 |
| ·数据的输入 | 第61-62页 |
| ·数据的输出 | 第62-64页 |
| ·产量总结报告 | 第62页 |
| ·常规输出报告 | 第62-64页 |
| ·主要子程序名称和功能 | 第64-65页 |
| ·程序流程图 | 第65-69页 |
| ·软件及硬件要求 | 第69-70页 |
| 第五章 大庆萨南微生物提高采收率试验区数值模拟 | 第70-81页 |
| ·模拟油藏试验区概况 | 第70-71页 |
| ·基本情况 | 第70页 |
| ·开发简史 | 第70-71页 |
| ·地质模型建立 | 第71-72页 |
| ·历史拟合 | 第72-75页 |
| ·地质储量拟合 | 第73页 |
| ·油藏整体开发指标的拟合 | 第73-74页 |
| ·单井拟合 | 第74-75页 |
| ·试验区选用微生物介绍 | 第75-76页 |
| ·不同方案下的驱油效果预测 | 第76-81页 |
| ·水驱效果预测 | 第76-77页 |
| ·微生物效果预测 | 第77-79页 |
| ·推荐方案微生物效果预测 | 第79-81页 |
| 结论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