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1 引言 | 第16-19页 |
2 区域概况与研究现状 | 第19-29页 |
·区域概况 | 第19-23页 |
·东海构造及地理概况 | 第19-20页 |
·东海水文、气候特征 | 第20-22页 |
·东海陆架残留沉积 | 第22-23页 |
·研究现状概述 | 第23-29页 |
·东海细颗粒沉积物的分布与来源 | 第23-26页 |
·长江与黄河沉积物的差异 | 第26-27页 |
·粘土矿物相对含量的计算 | 第27-28页 |
·物源追踪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9-43页 |
·样品采集 | 第29页 |
·分析方法 | 第29-43页 |
·粒度分析 | 第29-31页 |
·全岩样品稀土元素含量分析 | 第31-34页 |
·粒度分级样品微量、稀土及常量元素分析 | 第34-36页 |
·粘土粒级(<2μm)沉积物XRD分析 | 第36-40页 |
·粉晶XRD分析 | 第40-41页 |
·短柱状样 ~(210)Pb 测年分析 | 第41-42页 |
·统计分析 | 第42-43页 |
4 结果 | 第43-102页 |
·河流表层沉积物特征 | 第43-57页 |
·河流表层沉积物全岩X-射线衍射特征 | 第43-48页 |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粘土矿物特征 | 第48-49页 |
·河流表层沉积物粒度与稀土元素特征 | 第49-55页 |
·长江口各粒级沉积物稀土元素含量特征 | 第55-57页 |
·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 | 第57-64页 |
·激光粒度仪与传统的“筛分-沉降”法测量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57-58页 |
·酸处理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 第58-60页 |
·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 第60-64页 |
·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X-射线衍射特征 | 第64-76页 |
·东海陆架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 | 第64-66页 |
·东海陆架粘土矿物(<2μm)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66-73页 |
·东海陆架<31μm粒级沉积物X-射线衍射分析 | 第73-76页 |
·东海陆架短柱状样沉积速率 | 第76-77页 |
·东海内陆架及台湾海峡北部沉积物全岩粒度与稀土元素特征 | 第77-88页 |
·东海内陆架柱状沉积物垂向分布特征 | 第77-82页 |
·表层沉积物粒度与稀土元素含量分布 | 第82-88页 |
·东海陆架表层细粒级沉积物中常量元素分布 | 第88-92页 |
·常量元素含量分布 | 第88页 |
·化学蚀变指数(CIA)与风化程度 | 第88-92页 |
·东海陆架表层细粒级沉积物中微量元素分布 | 第92-102页 |
·陆架区<31μm粒级沉积物中REE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 第92-94页 |
·不同粒级沉积物REE含量 | 第94-95页 |
·陆架区<31μm粒级沉积物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 第95-102页 |
5 讨论 | 第102-129页 |
·粘土矿物相对含量 | 第102-114页 |
·粘土矿物的计算方法 | 第102-108页 |
·东海陆架<2μm粒级沉积物物源判别 | 第108-114页 |
·P3-6 上部粒度与~(210)Pb_(ex)比活度异常分布解析 | 第114-116页 |
·稀土元素作为示踪标记在沉积动力学中的应用前景 | 第116-123页 |
·长江口各粒级沉积物REE含量及其对全岩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东海内陆架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含量分布影响因素 | 第117-121页 |
·水动力特征对REE含量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121-123页 |
·东海陆架表层<31μm粒级沉积物REE含量聚类特征 | 第123-127页 |
·东海陆架表层<31μm粒级沉积物常量、微量元素聚类特征 | 第127-129页 |
·常量元素聚类分析 | 第127页 |
·微量元素聚类与判别分析 | 第127-129页 |
6 结论 | 第129-132页 |
·河流与东海陆架近岸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 | 第129页 |
·东海陆架表层粘土矿物特征 | 第129-130页 |
·东海陆架表层细颗粒沉积物常量元素特征 | 第130页 |
·东海陆架表层<31μm粒级沉积物稀土等微量元素聚类特征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4页 |
博士在学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