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研究归属位置寄存器异地容灾备份的意义 | 第12-14页 |
·异地容灾备份方式 | 第14-15页 |
·异地容灾实现方式选择 | 第15-16页 |
·DSR 异地容灾 | 第16-18页 |
·SSR 和DSR 异地容灾的比较 | 第18-19页 |
·本文的目的 | 第19页 |
·本文主要贡献 | 第19-20页 |
·本文的工作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0-21页 |
第二章 DSR 异地容灾在SS7 网络中的倒换和重启 | 第21-41页 |
·概述 | 第21-22页 |
·SCCP 管理过程和GT 路由在DSR 异地容灾中的应用 | 第22-26页 |
·GT 路由 | 第22-24页 |
·DSR 异地容灾下的主控模式话务/子系统复制 | 第24-25页 |
·DSR 异地容灾下经历多个SCCP 中继节点的GT 路由 | 第25页 |
·SCCP 管理对HLR 的影响 | 第25-26页 |
·DSR 异地容灾下信令网络的拓扑结构 | 第26-29页 |
·SCCP 中继在单一独立STP 中实现–无冗余 | 第26-27页 |
·SCCP 中继在成对独立STP 中实现 | 第27-28页 |
·SCCP 中继在N 个独立STP 中实现 | 第28-29页 |
·不匹配的ALR/HLR | 第29-30页 |
·启用自动倒换的故障实例 | 第30-36页 |
·实例1:HLR 在突发情况下完全瘫痪 | 第30-31页 |
·实例2:HLR 部分瘫痪 | 第31-35页 |
·自动倒换 | 第35-36页 |
·DSR 异地容灾中的手动倒换 | 第36-37页 |
·DSR 异地容灾下的HLR 重启 | 第37-39页 |
·被选中“National network provider”的子系统列表可用 | 第38-39页 |
·被选中“National network provider”子系统列表不可用 | 第39页 |
·DSR 异地容灾的外部配合需求 | 第39-40页 |
·MAP 话务自动倒换 | 第39-40页 |
·557 点码 | 第40页 |
·OAM 流程自动倒换(GUI/CCBS)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DSR 异地容灾配置下HLR 的系统架构设计 | 第41-56页 |
·概述 | 第41-42页 |
·HLR 的信令要求模型及计算 | 第42页 |
·上海贝尔HLR 的硬件结构 | 第42-43页 |
·软件架构设计 | 第43-46页 |
·软件模块描述 | 第43-45页 |
·接口描述 | 第45-46页 |
·TOMIX 访问控制架构 | 第46-49页 |
·DSR 异地容灾下的OAM 架构 | 第46-48页 |
·OAM 倒换 | 第48-49页 |
·RT DH-FW | 第49-54页 |
·双子集处理 | 第49-51页 |
·倒换检测算法 | 第51-53页 |
·GMPS 更改子集状态 | 第53-54页 |
·上海贝尔HLR 可靠性分析 | 第54-55页 |
·DSR 异地容灾的倒换时长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DSR 容灾地理级复制 | 第56-75页 |
·概述 | 第56-59页 |
·复制的高可靠性架构 | 第59-62页 |
·子集的生命周期 | 第62-66页 |
·倒换方案 | 第66-70页 |
·自动同步和备份/重启 | 第66-67页 |
·手动倒换方案(NS→SO 状态转换) | 第67-68页 |
·SOFT 站点故障倒换方案:站点完全瘫痪(NS→SO 状态转换) | 第68页 |
·SOFT 站点故障倒换方案:站点免于瘫痪(NS→SO 状态转换) | 第68-69页 |
·HARD 站点故障倒换方案:无OAM 参与(NS→CR1 状态转换) | 第69页 |
·“Dry”倒换方案(CR2→NS 状态转换) | 第69-70页 |
·与复制相关的DH-FW 管理流程 | 第70-71页 |
·IP WAN | 第71-74页 |
·主机寻址 | 第71页 |
·进程寻址 | 第71-72页 |
·配置示例 | 第72-74页 |
·WAN 需求 | 第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DSR 异地容灾应用实例 | 第75-100页 |
·本地HLR 初始化,且对端HLR 尚未启用 | 第75-76页 |
·本地HLR 初始化和重启,且对端HLR 启用 | 第76-77页 |
·HLR 倒换 | 第77-79页 |
·实例1:对端HLR 完全瘫痪 | 第77-78页 |
·实例2:对端HLR 部分瘫痪 | 第78-79页 |
·DSR 异地容灾系统实验室测试 | 第79-99页 |
·测试1:日常运行测试1 | 第80-81页 |
·测试2:日常运行测试2 | 第81-82页 |
·测试3:日常运行测试3 | 第82-83页 |
·测试4:日常运行测试4 | 第83-84页 |
·测试5:日常运行测试5 | 第84-85页 |
·测试6:日常运行测试6 | 第85-87页 |
·测试7:保护(Defence)测试1 | 第87-88页 |
·测试8:保护(Defence)测试2 | 第88-89页 |
·测试9:保护(Defence)测试3 | 第89-90页 |
·测试10:保护(Defence)测试4 | 第90-91页 |
·测试11:保护(Defence)测试5 | 第91-93页 |
·测试12:保护(Defence)测试6 | 第93-94页 |
·测试13:保护(Defence)测试7 | 第94-95页 |
·测试14:保护(Defence)测试8 | 第95-96页 |
·测试15:保护(Defence)测试9 | 第96-97页 |
·测试16:保护(Defence)测试10 | 第97-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100-101页 |
·主要结论 | 第100页 |
·研究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04-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