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VS的集群动态负载均衡算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网络服务器性能瓶颈 | 第12页 |
·集群系统的提出 | 第12-13页 |
·集群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论文工作与组织安排 | 第16-18页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6页 |
·本论文的组织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集群系统与负载均衡 | 第18-24页 |
·集群系统简介 | 第18页 |
·集群系统的分类 | 第18-20页 |
·高性能计算群集 | 第19页 |
·高可用性群集 | 第19-20页 |
·负载均衡群集 | 第20页 |
·负载均衡 | 第20-23页 |
·负载均衡简介 | 第20-21页 |
·负载均衡技术分类 | 第21-22页 |
·负载均衡算法分类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LVS 集群负载均衡剖析 | 第24-38页 |
·LVS 介绍 | 第24-26页 |
·LVS 中IP 负载均衡模式 | 第26-31页 |
·VS/NAT | 第26-27页 |
·VS/IP TUN | 第27-29页 |
·VS/DR | 第29-30页 |
·三种IP 负载均衡模式的比较 | 第30-31页 |
·IPVS 均衡实现机制分析 | 第31-36页 |
·IP 包处理流程 | 第32-34页 |
·负载均衡算法 | 第34-36页 |
·系统配置与管理 | 第36页 |
·IPVS 关键技术提要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基于负反馈控制的均衡算法研究 | 第38-57页 |
·集群负载均衡的重要性 | 第38页 |
·LVS 现有均衡算法的不足 | 第38-40页 |
·负反馈控制理论与模型 | 第40-41页 |
·引入负反馈的动机 | 第40-41页 |
·负反馈控制模型设计 | 第41页 |
·负反馈均衡算法设计 | 第41-46页 |
·节点负载量值计算 | 第42-45页 |
·权值调节函数表达式 | 第45-46页 |
·负反馈均衡算法实现 | 第46-55页 |
·RS 本地负载采集器LLIC | 第48-49页 |
·RS 本地负载评估模块LLEM | 第49-51页 |
·LB 端响应时间探测模块RTDM | 第51-52页 |
·LB 端负载量值计算模块LVCM | 第52-54页 |
·LB 端权值计算与写入阀门WCWV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算法性能对比测试与分析 | 第57-72页 |
·构建LVS 集群 | 第57-60页 |
·Load Balancer 软件配置 | 第58-59页 |
·Real Server 软件配置 | 第59-60页 |
·集群压力测试 | 第60-65页 |
·压力极限预估 | 第60-61页 |
·WAS 测试过程 | 第61-64页 |
·WAS 模拟多用户 | 第64页 |
·WAS 模拟署名登录 | 第64页 |
·影响可测性因素 | 第64-65页 |
·外部性能测量和分析 | 第65-69页 |
·内部均衡指标分析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