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图表目录 | 第12-14页 |
摘要 | 第14-17页 |
Abstract | 第17-2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22-59页 |
·水体富营养化 | 第22-32页 |
·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 | 第22-23页 |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 第23-25页 |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 | 第25-27页 |
·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 | 第27-32页 |
·湖泊中磷的来源 | 第32-39页 |
·湖泊中磷的来源 | 第32-36页 |
·湖泊中磷的循环 | 第36-39页 |
·磷在沉积物上的吸附研究概况 | 第39-47页 |
·吸附的概念 | 第39页 |
·沉积物对磷吸附的文献计量 | 第39-43页 |
·沉积物吸附磷的机理 | 第43-47页 |
·磷在沉积物上吸附的影响因素 | 第47-52页 |
·沉积物的性质对磷吸附的影响 | 第47-49页 |
·环境条件对沉积物吸附磷的影响 | 第49-52页 |
·吸附模型 | 第52-57页 |
·平衡吸附模型 | 第53-56页 |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56-57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 第57-5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57-58页 |
·技术路线 | 第58-59页 |
第2章 微生物活性对浅水湖沉积物中磷吸附(吸收)的影响 | 第59-68页 |
·前言 | 第59-6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0-62页 |
·样品收集与分析 | 第60页 |
·灭菌对沉积物性质的影响 | 第60-61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61页 |
·不同温度下的磷吸附 | 第61-62页 |
·有机磷分级 | 第62页 |
·好氧和厌氧实验 | 第62页 |
·结果 | 第62-64页 |
·讨论 | 第64-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第3章 温度对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中沉积物吸附磷的影响 | 第68-81页 |
·引言 | 第6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8-72页 |
·区域简介 | 第68-69页 |
·沉积物的采集和理化性质 | 第69-70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70页 |
·吸附-解吸研究 | 第70页 |
·磷分级 | 第70页 |
·吸附参数 | 第70-72页 |
·数据分析 | 第72页 |
·结果 | 第72-76页 |
·磷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 | 第72-74页 |
·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 | 第74页 |
·磷分级 | 第74-75页 |
·磷的解吸 | 第75-76页 |
·讨论 | 第76-79页 |
·磷的吸附动力学 | 第76-77页 |
·磷的吸附等温线和热力学特征 | 第77-78页 |
·磷分级 | 第78-79页 |
·解吸 | 第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第4章 平衡时间对磷吸附及解吸的影响 | 第81-94页 |
·引言 | 第81-8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2-85页 |
·沉积物样品的采集 | 第82页 |
·测定指标 | 第82-83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83-84页 |
·吸附-解吸试验 | 第84页 |
·磷分级 | 第84页 |
·吸附模型 | 第84-85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85页 |
·结果 | 第85-91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85-86页 |
·平衡吸附 | 第86-87页 |
·解吸 | 第87页 |
·磷分级 | 第87-91页 |
·讨论 | 第91-92页 |
·吸附速率与时间和初始浓度的关系 | 第91页 |
·吸附平衡时间对模型参数的影响 | 第91-92页 |
·实际意义 | 第92页 |
·结论 | 第92-94页 |
第5章 pH与离子强度对沉积物吸附磷的影响 | 第94-105页 |
·引言 | 第94-9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5-96页 |
·供试材料 | 第95页 |
·电荷零点测定 | 第95-96页 |
·磷吸附试验 | 第96页 |
·测定指标 | 第96页 |
·统计分析 | 第96页 |
·结果 | 第96-100页 |
·沉积物表面电荷 | 第96-97页 |
·pH与离子强度对磷吸附的影响 | 第97-99页 |
·pH与离子强度对溶液中阴离子及电导率的影响 | 第99-100页 |
·pH与离子强度对溶液中阳离子的影响 | 第100页 |
·讨论 | 第100-103页 |
·沉积物的电荷性质 | 第100-101页 |
·pH对磷吸附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离子强度对磷吸附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pH与离子强度对磷吸附的综合影响 | 第103页 |
·结论 | 第103-105页 |
第6章 不同初始磷浓度下湖泊沉积物对磷吸附的动力学特征 | 第105-120页 |
·引言 | 第105-10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7页 |
·采样与分析 | 第106页 |
·试验方法 | 第106-107页 |
·动力学模型 | 第107页 |
·数据分析 | 第107页 |
·结果 | 第107-111页 |
·不同初始磷浓度下的吸附过程 | 第107-110页 |
·初始浓度对水体中磷吸附效率的影响 | 第110页 |
·平衡吸附 | 第110-111页 |
·讨论 | 第111-118页 |
·沉积物吸附磷差异的原因 | 第111-112页 |
·吸附机理 | 第112页 |
·吸附动力学类型判断 | 第112-115页 |
·吸附速率 | 第115-116页 |
·初始浓度与时间对磷吸附过程的综合影响 | 第116-118页 |
·结论 | 第118-120页 |
第7章 平衡吸附和吸附动力学模型的发展 | 第120-133页 |
·引言 | 第120-121页 |
·理论 | 第121-124页 |
·修正的Langmuir方程 | 第121-122页 |
·修正的Freundlich方程(Zhang等,2009) | 第122-123页 |
·包含浓度梯度的吸附动力学方程 | 第123-124页 |
·讨论 | 第124-132页 |
·修正的Langmuir方程的基本特征 | 第124-125页 |
·修正的Langmuir方程的参数 | 第125-126页 |
·EPC_0对沉积物及土壤磷素迁移转化的影响 | 第126-129页 |
·修正的Freundlich模型 | 第129页 |
·等温吸附修正模型的验证 | 第129-130页 |
·吸附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130-132页 |
·结论 | 第132-133页 |
第8章 全文总结 | 第133-135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3页 |
·创新点 | 第133-134页 |
·研究展望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