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9页 |
致谢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8页 |
1 生长素信号途径 | 第13-18页 |
·拟南芥中的Aux/IAA与ARF研究 | 第14-17页 |
·泛素降解系统参与Aux/IAA的调控 | 第14页 |
·Aux/IAA的研究 | 第14-16页 |
·ARF的研究 | 第16-17页 |
·水稻中Aux/IAA与ARF的研究 | 第17页 |
·生长素响应的其他基因 | 第17-18页 |
·人工合成DR5-GUS在拟南芥与水稻中表达模式的异同 | 第18页 |
2 生长素调控侧根的发育 | 第18-24页 |
·侧根的发育过程 | 第19页 |
·生长素介导的细胞周期因子调控侧根发育 | 第19-20页 |
·生长素信号途径对侧根发生的调控 | 第20-22页 |
·1Aux/IAA与ARF组分对侧根的调控 | 第22-24页 |
·SCF复合物的突变造成的侧根的发育 | 第24页 |
3. 其他的生长素相关的途径参与侧根的发生发育 | 第24-26页 |
·生长素运输 | 第24-25页 |
·不依赖生长素信号途径的侧根发育调节 | 第25-26页 |
4 有关侧根突变体的总结如下 | 第26-27页 |
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突变体的筛选及表型分析 | 第28-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材料 | 第28页 |
·方法 | 第28-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突变体筛选及表型初步分析 | 第29页 |
·孟德尔遗传分离分析 | 第29-31页 |
·突变体侧根发生区的横纵切片观察 | 第31-32页 |
·盆栽观察 | 第3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无侧根突变体的基因定位与克隆 | 第34-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材料 | 第34页 |
·图位克隆方法 | 第34-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无侧根突变体的基因定位和克隆 | 第37-39页 |
·OsIAAII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回复验证结果 | 第39-40页 |
·野生型中Osiaall基因的转基因验证 | 第40页 |
·OsIAAll的结构分析 | 第40页 |
·自身抑制基因的筛选 | 第40-41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OsIAA11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42-4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2-46页 |
·材料 | 第42页 |
·方法 | 第42-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Os/AA11的半定量RT-PCR分析组织表达 | 第46页 |
·根部的分段样品定量RT-PCR检测OsIAA11的表达 | 第46页 |
·OsIAA11在水稻原生质体的亚细胞定位 | 第46-47页 |
·IAA11Pro::GUS分析和GFP融合基因分析 | 第47页 |
·GFP融合分析 | 第47-48页 |
3 小结与讨论分析 | 第48-49页 |
第五章 Osiaa11生长素信号分析 | 第49-5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9-50页 |
·材料 | 第49页 |
·方法 | 第49-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表型分析 | 第50页 |
·DR5的表达分析 | 第50-51页 |
·基因表达分析 | 第51-52页 |
·PINs根尖QRT-PCR以及PINsGUS分析 | 第52-53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3-55页 |
第六章 IAA11与ARF互作及转基因研究 | 第55-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材料 | 第55页 |
·方法 | 第55-5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59页 |
·IAA11与ARFs互作 | 第57-59页 |
3 小结与分析 | 第59-6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1 结论 | 第60-61页 |
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 第66-82页 |
发表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