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MW机组水冷壁在线监测与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11-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技术的发展综述 | 第13-17页 |
| ·国内外亚临界机组的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 ·发展亚临界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 ·亚临界机组的经济技术指标 | 第15-16页 |
| ·概述 | 第16-17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 ·本论文所要做的突破 | 第17-18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19页 |
| 第2章 影响膜式水冷壁温度场的因素分析 | 第19-31页 |
| ·引言 | 第19-21页 |
| ·锅炉水冷壁的易发事故 | 第21-24页 |
| ·积灰、结渣现象 | 第21-22页 |
| ·高温腐蚀现象 | 第22-23页 |
| ·水冷壁的超温爆管 | 第23页 |
| ·氢腐蚀爆管 | 第23-24页 |
| ·膜式水冷壁温度场分布的影响因素 | 第24-30页 |
| ·总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锅炉炉膛的燃烧数值模拟 | 第31-48页 |
| ·CFD 软件的介绍 | 第32-33页 |
| ·数学模型 | 第33-37页 |
| ·煤粉的颗粒运动 | 第33-34页 |
| ·气相的湍流流动 | 第34-36页 |
| ·气相燃烧 | 第36-37页 |
| ·数值模拟研究 | 第37-41页 |
| ·求解区域和网格的划分 | 第38-39页 |
| ·设计煤种成分 | 第39-40页 |
| ·设置边界条件 | 第40-41页 |
| ·分析模拟结果 | 第41-48页 |
| ·温度场在炉内的分布情况 | 第41-43页 |
| ·速度场在炉内的分布情况 | 第43-44页 |
| ·煤粉粒子的运动轨迹分析 | 第44-45页 |
| ·锅炉炉膛燃烧效率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4章 水冷壁监测与水循环分析 | 第48-65页 |
| ·设备概况 | 第49页 |
| ·锅炉主要设计参数 | 第49-50页 |
| ·水冷壁系统介绍 | 第50页 |
| ·锅炉水冷壁壁温试验测点布置 | 第50-51页 |
| ·锅炉水循环试验测点布置 | 第51-52页 |
| ·水冷壁壁温及水循环监测结果 | 第52-57页 |
| ·水冷壁壁温监测结果 | 第52-57页 |
| ·运行操作变化对水冷壁温的影响 | 第57-59页 |
| ·汽包压力变化对水冷壁温的影响 | 第57-58页 |
| ·运行调整对水冷壁温的影响 | 第58-59页 |
| ·水冷壁壁温监测结论 | 第59-60页 |
| ·水循环测试结果 | 第60-62页 |
| ·上升管循环流速 | 第60-61页 |
| ·下降管流速 | 第61-62页 |
| ·水循环流速监测结论 | 第62页 |
| ·有效提高水循环的途径 | 第62-65页 |
| 第5章 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探讨 | 第65-78页 |
| ·软件功能概述 | 第65-68页 |
| ·概述 | 第65-66页 |
| ·特点 | 第66页 |
| ·实践 | 第66-67页 |
| ·人机界面各大功能的介绍 | 第67页 |
| ·报警处理和事件管理 | 第67-68页 |
| ·监测系统的硬件的构成 | 第68-69页 |
| ·锅炉简单回路循环运行画面 | 第69-78页 |
| ·测点壁温及循环流速相应的软件画面 | 第69-75页 |
| ·报警画面 | 第75-76页 |
| ·历史趋势曲线画面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