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间正相互作用对种群动态与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植物体间正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第12-23页 |
·正相互作用的一般定义 | 第12-13页 |
·胁迫环境下的正相互作用 | 第13-14页 |
·正相互作用的机理 | 第14-15页 |
·正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历史 | 第15-19页 |
·正相互作用与传统生态学理论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和总体框架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高寒草甸地区正相互作用实验验证 | 第23-40页 |
·正相互作用的物种特异性 | 第23-24页 |
·正相互作用的性状特异性 | 第24-25页 |
·实验设计 | 第25-29页 |
·实验处理与测量 | 第25-28页 |
·数据分析与统计 | 第28-29页 |
·实验结果 | 第29-37页 |
·基于生物量和高度的物种特异性结果 | 第29-32页 |
·基于多变量统计的性状特异性结果 | 第32-37页 |
·讨论 | 第37-40页 |
第三章 植物间正相互作用对种群动态的影响 | 第40-64页 |
·经典种群动态理论综述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40-44页 |
·恒定产量法则 | 第40-41页 |
·种群个体大小不整齐性 | 第41-43页 |
·自疏法则和代谢生态学 | 第43-44页 |
·基于个体的空间模型介绍 | 第44页 |
·融合正负相互作用的影响域模型构建 | 第44-49页 |
·恒定产量法则模型设置 | 第46页 |
·个体大小不整齐性模型设置 | 第46-47页 |
·自疏轨迹模型设置 | 第47-49页 |
·高寒草甸野外实验设计与取样 | 第49-50页 |
·模型模拟与实验结果 | 第50-60页 |
·非自疏种群的生物量—密度关系 | 第50-52页 |
·个体大小不整齐性 | 第52-56页 |
·自疏系数与自疏轨迹 | 第56-60页 |
·讨论 | 第60-64页 |
·正相互作用对恒定产量法则的生态学意义 | 第60-61页 |
·正相互作用对种群个体大小变异的生态学意义 | 第61-62页 |
·正相互作用对自疏轨迹的生态学意义 | 第62-64页 |
第四章 植物间正相互作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64-77页 |
·群落构建与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进展 | 第64-67页 |
·生态位理论 | 第64-65页 |
·群落中性理论及其与生态位理论的整合 | 第65-66页 |
·包含正相互作用的整体群落(IC)概念 | 第66-67页 |
·物种丰富度—环境梯度关系与正相互作用 | 第67-74页 |
·模型概述与实验设计 | 第68-71页 |
·模拟结果与实验验证 | 第71-74页 |
·讨论 | 第74-77页 |
第五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9页 |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99-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