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菌类论文

农杆菌介导人胰岛素基因BCA转化银耳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2页
 1 银耳研究历史第11-12页
 2 微生物诱变技术发展第12-15页
   ·物理诱变方法第12-14页
     ·紫外线诱变第12页
     ·激光诱变第12-13页
     ·离子束注入诱变第13页
     ·微波诱变第13-14页
     ·电离辐射诱变第14页
   ·化学诱变第14-15页
 3 食用菌转化方法研究第15-18页
   ·PEG 介导转化第15-16页
   ·限制性内切酶介导整合法(REMI)第16页
   ·基因枪法第16-17页
   ·电击法第17页
   ·农杆菌介导转化第17-18页
 4 银耳遗传转化体系研究第18页
 5 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研究进展第18-21页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第19页
   ·在酵母菌中表达第19-20页
   ·在转基因植物中表达第20页
   ·在转基因动物中表达第20-21页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第二章 紫外诱变筛选银耳菌株第22-2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2-23页
   ·材料第22页
     ·供试菌株第22页
     ·培养基第22页
     ·试剂第22页
     ·仪器设备第22页
   ·方法第22-23页
     ·紫外线诱变第22-23页
     ·对潮霉素敏感菌株筛选第2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3-26页
   ·不同照射时间对致死率影响第23-24页
   ·初筛第24-25页
   ·复筛第25-26页
 3 讨论第26-27页
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银耳芽孢第27-3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7-32页
   ·材料第27-29页
     ·供试菌株及质粒第27页
     ·培养基第27-28页
     ·引物第28页
     ·碱裂解法提质粒溶液第28-29页
     ·电泳缓冲液第29页
     ·试剂第29页
     ·仪器设备第29页
   ·方法第29-32页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第29-30页
     ·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0页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第30页
     ·农杆菌菌落PCR第30-31页
     ·农杆菌介导外源基因转化银耳芽孢第31-3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2-35页
   ·质粒转化农杆菌第32页
   ·农杆菌介导人胰岛素基因转化银耳 Tr21-01第32-35页
 3 讨论第35-36页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转化条件优化第36-4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6-37页
   ·材料第36页
     ·供试菌株及质粒第36页
     ·培养基第36页
     ·试剂第36页
   ·方法第36-37页
     ·共培养时间第36-37页
     ·乙酰丁香酮浓度第37页
     ·银耳芽孢浓度第37页
     ·农杆菌浓度第37页
     ·银耳芽孢不同处理第3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7-41页
   ·共培养时间第37-38页
   ·AS 浓度第38-39页
   ·银耳芽孢浓度第39-40页
   ·农杆菌浓度第40页
   ·银耳芽孢不同处理第40-41页
 3 讨论第41-42页
第五章 转化子验证第42-5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2-49页
   ·材料第42-44页
     ·供试菌株及质粒第42页
     ·培养基第42页
     ·CTAB 法提DNA 试剂第42-43页
     ·Southern blot 缓冲液第43页
     ·引物第43页
     ·试剂第43-44页
   ·方法第44-49页
     ·潮霉素抗性验证第44页
     ·CTAB 法提取基因组DNA第44-45页
     ·基因组DNA PCR 分析第45页
     ·RT-PCR第45-47页
     ·Southern 杂交第47-4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9-54页
   ·拟转化子涂布SM 平板第49-51页
   ·转化子PCR 分析第51-52页
     ·ITS 检测第51页
     ·hph 基因第51-52页
     ·人胰岛素基因BCA第52页
   ·RT-PCR第52-53页
   ·Southern 杂交第53-54页
 3 讨论第54-56页
总结第56-57页
缩略词第57-58页
附录1 质粒图谱第58-59页
附录2 启动子及基因序列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打顶后涂抹NAA对烤烟碳氮代谢及品质调节效应的研究
下一篇:水稻根系酚酸类化感物质分泌动态及其对土壤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