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20页 |
(一) 研究石涛的目的——精神生态视野下自然人文融合的归家之路 | 第9-16页 |
(二) “野”与“逸”——研究石涛艺术思想的途径和框架 | 第16-17页 |
(三) “荒原”与“净土”——生态哲学方法中预设的一对隐喻 | 第17-20页 |
第一章 石涛之“野”——走向荒原的混沌絪缊 | 第20-46页 |
第一节 身世的“在野”与投身荒原 | 第20-26页 |
第二节 野之状态——“须是入野看山时”的颠与狂 | 第26-34页 |
第三节 “野”之契机——“先受而后识”的荒原体验 | 第34-37页 |
第四节 “野”之过程——向“远”而生 | 第37-46页 |
(一) “远”的指向——“天”、“太朴”、“鸿蒙”“混沌”“絪缊” | 第39-43页 |
(二) “蒙养” | 第43-46页 |
第二章 石涛之“逸”——通往精神净土与大涤之境 | 第46-74页 |
第一节 “逸”的人文传统与问题的提出 | 第46-49页 |
第二节 超绝之“逸”——“一画”入于精微 | 第49-57页 |
(一) “贵乎思,思其一”——混沌里放出光明 | 第49-54页 |
(二) “向上一齐涤”——荒原之上的净土超越 | 第54-57页 |
第三节 放逸之“逸”——无法而法自任而任 | 第57-66页 |
(一) 无法而法——为山川开生面 | 第58-61页 |
(二) 自任而任——从精思天蒙到自成天蒙 | 第61-66页 |
第四节 弥散之“逸”——“大涤”之境 | 第66-74页 |
(一) 山海共融 | 第66-70页 |
(二) 大化之境 | 第70-74页 |
第三章 “野”“逸”圆融的精神生态启示 | 第74-87页 |
第一节 “看”世界的方式——石涛艺术观提供一种精神生态范式 | 第74-78页 |
第二节 “一画论”——艺术理论的开放性与过程性 | 第78-83页 |
第三节 艺术的出路:天地之“任”,生命的整体收复 | 第83-87页 |
结语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