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狂犬病概述 | 第11-15页 |
·简介 | 第11页 |
·狂犬病病毒的结构 | 第11-12页 |
·狂犬病病毒的分型 | 第12页 |
·狂犬病病毒的基因组 | 第12页 |
·狂犬病病毒蛋白 | 第12-15页 |
·狂犬病病毒的侵染、转录和复制 | 第15页 |
·侵染 | 第15页 |
·转录 | 第15页 |
·复制 | 第15页 |
·发病机理 | 第15-16页 |
·诊断 | 第16-17页 |
·内基氏小体(Negri Body)检查 | 第16页 |
·中和实验检测(MNT) | 第16页 |
·直接免疫荧光检测(FAT) | 第16-17页 |
·酶联免疫检测(ELISA) | 第17页 |
·聚合酶联链式反应检测(PCR) | 第17页 |
·快速酶免疫诊断(RREID) | 第17页 |
·直接快速免疫组化法(DRIT) | 第17页 |
·接种和预防 | 第17-18页 |
·人二倍体细胞疫苗(HDCV) | 第17-18页 |
·原代细胞培养疫苗 | 第18页 |
·传代细胞系疫苗 | 第18页 |
·单克隆抗体在狂犬病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第2章 引言 | 第19-21页 |
第3章 狂犬病病毒的培养和纯化 | 第21-25页 |
·材料 | 第21-22页 |
·病毒 | 第21页 |
·实验细胞 | 第21页 |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主要仪器 | 第21-22页 |
·方法 | 第22-23页 |
·RV抗原的制备 | 第22-23页 |
·结果 | 第23页 |
·讨论 | 第23-25页 |
·关于病毒的滴度 | 第23-24页 |
·关于病毒纯化 | 第24页 |
·关于病毒鉴定 | 第24-25页 |
第4章 狂犬病病毒L16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 第25-37页 |
·材料 | 第25-26页 |
·病毒 | 第25页 |
·质粒 | 第25页 |
·实验动物 | 第25页 |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主要仪器 | 第25-26页 |
·方法 | 第26-31页 |
·免疫小鼠 | 第26页 |
·筛选方法 | 第26-28页 |
·细胞融合 | 第28页 |
·细胞克隆 | 第28-29页 |
·融合细胞 | 第29页 |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克隆 | 第29页 |
·细胞的冻存 | 第29页 |
·细胞的复苏 | 第29-30页 |
·免疫印迹检测法 | 第30页 |
·免疫荧光对在BSR细胞中表达重组狂犬病毒N或P蛋白的检测 | 第30-31页 |
·结果 | 第31-33页 |
·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效价 | 第31页 |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结果 | 第31-32页 |
·免疫荧光对在BSR细胞中表达重组狂犬病病毒N或P蛋白检测的结果 | 第32-33页 |
·单抗的免疫印迹鉴定 | 第33页 |
·讨论 | 第33-37页 |
·关于小鼠的免疫 | 第33-34页 |
·关于筛选系统的建立 | 第34页 |
·关于细胞融合 | 第34-35页 |
·骨髓瘤细胞的选择和培养 | 第35页 |
·杂交瘤细胞的保存 | 第35页 |
·关于免疫荧光对在BSR细胞中表达重组狂犬病病毒N或P蛋白的检测 | 第35-36页 |
·关于单抗的免疫印迹鉴定 | 第36-37页 |
第5章 抗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抗原表位的定位 | 第37-45页 |
·材料 | 第37-38页 |
·病毒 | 第37页 |
·实验动物 | 第37页 |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主要仪器 | 第37-38页 |
·方法 | 第38-39页 |
·N-和C端的缺失突变体N蛋白的构建 | 第38页 |
·体外转录和翻译 | 第38页 |
·免疫沉淀 | 第38-39页 |
·结果 | 第39-41页 |
·抗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定位 | 第39-40页 |
·单克隆抗体与狂犬病固定组织的反应 | 第40-41页 |
·讨论 | 第41-45页 |
·关于抗N蛋白单克隆抗体抗原表位的定位 | 第41-42页 |
·关于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单抗与不同毒株的反应 | 第42-43页 |
·关于抗狂犬病病毒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 第43-45页 |
第6章 总结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