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31页 |
一、中医从肾论治慢性再障 | 第13-20页 |
(一) 中医的“肾生髓”理论回顾 | 第13页 |
(二) 中医对慢性再障的认识 | 第13-14页 |
(三) 慢性再障的辨治沿革 | 第14页 |
(四) 慢性再障从肾论治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二、慢性再障造血微环境及造血粘附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 | 第20-31页 |
(一) 信号转导理论概述 | 第20-21页 |
(二) 造血干细胞归巢、增殖及分化与骨髓造血微环境 | 第21-25页 |
(三) Tec 家族 Btk 酶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四) 慢性再障造血粘附异常的研究和补肾法治疗进展 | 第29-31页 |
临床研究 | 第31-41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31-32页 |
二、诊断标准 | 第32-33页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2页 |
(二)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32-33页 |
三、入选和排除标准 | 第33页 |
(一) 纳入标准 | 第33页 |
(二) 排除病例标准 | 第33页 |
四、治疗方法 | 第33-35页 |
(一) 药物 | 第33-34页 |
(二) 治疗方法 | 第34页 |
(三) 观察指标 | 第34-35页 |
五、疗效判定 | 第35-36页 |
(一) 慢性再障疗效判定标准 | 第35-36页 |
(二)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36页 |
六、统计学方法 | 第36页 |
七、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一) 补髓生血颗粒与再造生血片的疗效比较 | 第36-37页 |
(二) 试验组肾阳虚型与肾阴虚型疗效比较 | 第37-38页 |
(三)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症状平均积分比较 | 第38页 |
(四) 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38页 |
(五) 试验组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症状平均积分比较 | 第38-39页 |
(六)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变化 | 第39页 |
(七) 试验组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治疗前后外周血象比较 | 第39-40页 |
(八)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骨髓增生度的变化 | 第40页 |
(九) 试验组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治疗前后骨髓增生度的变化 | 第40-41页 |
试验研究 | 第41-49页 |
一、试验材料 | 第41-44页 |
(一) 试验对象 | 第41页 |
(二) 试验用药 | 第41页 |
(三) 主要试剂和相关配液 | 第41-43页 |
(四) 主要仪器 | 第43-44页 |
二、用 Western blot 法测定治疗前后 CAA 患者骨髓基质细胞中Btk的蛋白表达水平 | 第44-46页 |
(一) 标本采集 | 第44页 |
(二) 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 | 第44页 |
(三) 骨髓基质细胞培养 | 第44-45页 |
(四) 样本蛋白的提取 | 第45页 |
(五) SDS-PAGE 电泳 | 第45页 |
(六) 转膜 | 第45-46页 |
(七) 抗体孵育 | 第46页 |
(八) 化学发光,显影,定影 | 第46页 |
(九) 灰度分析 | 第46页 |
三、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46页 |
四、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一) CAA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骨髓基质细胞中 Btk 的蛋白表达水平 | 第46-47页 |
(二) CAA 试验组肾阴虚型和肾阳虚型治疗前后骨髓基质细胞Btk 的蛋白表达水平 | 第47-49页 |
讨论 | 第49-62页 |
一、慢性再障发病以肾虚为本的机理分析 | 第49-51页 |
(一) 中医“肾生髓”理论的阐释 | 第49页 |
(二) 肾虚是慢性再障发病机理的探析 | 第49-51页 |
二、补髓生血颗粒的疗效分析 | 第51-57页 |
(一) 中医理论阐述 | 第51-53页 |
(二) 组方药物的现代研究 | 第53-57页 |
三、补髓生血颗粒对慢性再障骨髓基质细胞 Btk 表达的影响 | 第57-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附图 | 第72-73页 |
个人简历 | 第73-74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