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第五立面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1-15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研究范围与内容 | 第15-17页 |
·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 第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2章 城市建筑第五立面基础理论研究 | 第17-28页 |
·城市建筑第五立面的研究层级 | 第17-18页 |
·城市层面 | 第17页 |
·分区层面 | 第17-18页 |
·城市重点地段层面 | 第18页 |
·城市建筑第五立面的景观体系构成 | 第18-20页 |
·城市轮廓控制体系 | 第18页 |
·分区建筑风格体系 | 第18-19页 |
·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 第19页 |
·开放空间体系 | 第19页 |
·标志及视觉眺望体系 | 第19-20页 |
·灯光夜景体系 | 第20页 |
·步行系统 | 第20页 |
·城市建筑第五立面相关理论 | 第20-27页 |
·城市美学 | 第20-22页 |
·环境心理学 | 第22-24页 |
·景观生态学 | 第24-25页 |
·人文地理学 | 第25-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当代城市建筑第五立面发展分析 | 第28-38页 |
·城市建筑第五立面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4页 |
·自然地域因素 | 第28-29页 |
·社会人文因素 | 第29-32页 |
·技术经济因素 | 第32-33页 |
·功能需求因素 | 第33页 |
·美学需求因素 | 第33-34页 |
·当代城市建筑第五立面所面临的困惑与问题分析 | 第34-37页 |
·多元趋同丧失特色 | 第34-35页 |
·忽视环境孤立造型 | 第35-36页 |
·破坏界面材料单一 | 第36页 |
·法规疏忽要求缺失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城市建筑第五立面规划框架建构 | 第38-58页 |
·规划原则 | 第38-40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38页 |
·多样性原则 | 第38-39页 |
·地域性原则 | 第39页 |
·经济性原则 | 第39-40页 |
·城市层面第五立面规划策略 | 第40-42页 |
·总体规划定位 | 第40页 |
·总体规划结构 | 第40-42页 |
·分区层面第五立面规划对策 | 第42-51页 |
·控制城市轮廓 | 第43-44页 |
·控制分区色彩 | 第44-46页 |
·延续街区肌理 | 第46-47页 |
·整合开放空间 | 第47-48页 |
·统筹安排标志 | 第48-49页 |
·优化灯光夜景 | 第49-50页 |
·适应地形地貌 | 第50-51页 |
·城市重点地段层面第五立面设计对策 | 第51-55页 |
·建筑屋面型制处理 | 第51-54页 |
·建筑屋面色彩设计 | 第54页 |
·城市重点地段图底互换设计 | 第54-55页 |
·城市建筑第五立面规划实施策略 | 第55-57页 |
·宣传策略 | 第55页 |
·政策控制策略 | 第55-56页 |
·技术策略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哈尔滨龙塔周边地区第五立面规划设计分析 | 第58-71页 |
·哈尔滨城市特点 | 第58-59页 |
·规划背景 | 第59-60页 |
·规划设计流程 | 第60-63页 |
·规划目标制定 | 第60-61页 |
·规划控制范围划分 | 第61页 |
·现状分析过程 | 第61-62页 |
·问题与机遇分析 | 第62-63页 |
·成果内容与特点 | 第63-70页 |
·龙塔所在片区分区第五立面景观规划 | 第63-64页 |
·龙塔重点地段第五立面型制改造 | 第64-69页 |
·龙塔重点地段第五立面第五立面风貌控制 | 第69-70页 |
·规划实施建议 | 第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