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页 |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安排 | 第10-11页 |
2 基础范畴: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的概念厘定 | 第11-18页 |
·体系定位之前提:大陆法系递进式的犯罪构成理论域境 | 第11-12页 |
·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及相关概念的区分 | 第12-18页 |
·"法规"的界定 | 第12-13页 |
·"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称谓的合理性 | 第13-14页 |
·违法性与"不法" | 第14页 |
·违法性与"违法指示"及"否定的构成要件" | 第14-15页 |
·违法性与该当性 | 第15-16页 |
·违法阻却、责任阻却与免责事由 | 第16-18页 |
3 法理探究: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的理论根据 | 第18-24页 |
·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与罪刑法定原则:对立抑或统一? | 第18-21页 |
·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与罪刑法定原则:对立的表象 | 第18页 |
·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内涵:问题的症结 | 第18-20页 |
·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与罪刑法定原则:统一的实质 | 第20-21页 |
·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的理论根据 | 第21-24页 |
·公平正义理念——刑法永恒的价值诉求 | 第21-22页 |
·"法有限,情无穷"——刑事立法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 | 第22页 |
·刑法谦抑精神——刑罚权的有限性之延伸 | 第22-23页 |
·"不应适用之刑"——基于惩罚的有效性 | 第23-24页 |
4 观点勘误:对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若干错误的考证 | 第24-32页 |
·理论根据之错误 | 第24-27页 |
·观点聚讼:关于社会相当性理论 | 第24-25页 |
·社会相当性理论的应然定位:以被允许的危险理论为例 | 第25-27页 |
·类型定位之错误 | 第27-32页 |
·自损行为:不符合该当性还是阻却违法性 | 第27-29页 |
·习惯法: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的禁区 | 第29-32页 |
5 类型建构: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的体系化 | 第32-41页 |
·实质的违法性: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体系化的基础 | 第32-33页 |
·违法性的本质 | 第32页 |
·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中实质的违法性之提倡 | 第32-33页 |
·他山之石:对大陆法系中的违法阻却事由类型的思考 | 第33-35页 |
·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的体系化建构 | 第35-41页 |
·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类型:基于我国刑法理论的梳理 | 第35-38页 |
·开放性: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体系的整体定位 | 第38页 |
·体系建构的基准 | 第38-40页 |
·可能的建构模式 | 第40-41页 |
6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