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能源柳的快繁体系建立及诱变变异体初步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前言 | 第12-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生物质能与能源植物 | 第12页 |
·高产生物质能源植物 | 第12-13页 |
·能源柳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柳树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柳树的分布及其资源 | 第13-14页 |
·柳树的应用 | 第14-15页 |
·能源柳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 第15-19页 |
·国外研究应用现状 | 第15-18页 |
·国内研究应用现状 | 第18-19页 |
·植物诱变育种、快繁与种质资源保存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诱变育种 | 第19-21页 |
·无性快繁 | 第21-23页 |
·种质资源保存 | 第23页 |
·我国能源柳应用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23-24页 |
·引种和培育优质资源 | 第23页 |
·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加快高产抗逆性良种选育 | 第23-24页 |
·拓宽利用途径,多方面开发应用 | 第24页 |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7页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试验试剂及配制 | 第25-26页 |
·诱变试剂的配制 | 第25页 |
·脯氨酸测定试剂的配制 | 第25-26页 |
·丙二酮测定试剂的配制 | 第26页 |
·染色体制片试剂的配制 | 第26页 |
·试验方法 | 第26-36页 |
·扦插繁殖 | 第26-27页 |
·组培快繁试验 | 第27-30页 |
·芽的秋水仙素诱变处理及变异筛选 | 第30-32页 |
·变异体植株的耐旱性及抗盐胁迫测试 | 第32-35页 |
·变异体植株染色体观察 | 第35-36页 |
·数据分析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54页 |
·能源柳离体培养 | 第37-43页 |
·外植体良好消毒过程的建立 | 第37-38页 |
·外植体芽的启动培养基的筛选 | 第38-39页 |
·芽快速增殖培养基的筛选 | 第39-40页 |
·组培苗的生根 | 第40页 |
·能源柳快繁体系的建立 | 第40-41页 |
·愈伤组织的形成 | 第41页 |
·愈伤组织的芽分化 | 第41-43页 |
·能源柳扦插试验 | 第43-44页 |
·扦插基质的影响 | 第43-44页 |
·能源柳的秋水仙素诱变处理 | 第44-47页 |
·组培苗的秋水仙素诱变处理 | 第44页 |
·扦插苗的秋水仙素诱变处理 | 第44-47页 |
·扦插苗和组培苗处理效果对比 | 第47页 |
·诱变变异体逆境胁迫试验 | 第47-53页 |
·干旱胁迫下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变化 | 第47-50页 |
·盐胁迫下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变化 | 第50-53页 |
·诱变变异植株根尖细胞染色体分析 | 第53-54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4-58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能源柳扦插繁殖与组培繁殖 | 第54页 |
·芽萌发生长的"中间优势" | 第54-55页 |
·诱变变异体植株的耐旱性 | 第55页 |
·诱变变异体染色体观察 | 第55页 |
·讨论 | 第55-58页 |
·不定芽分化增殖与愈伤组织增殖培养 | 第55-56页 |
·诱变变异植株的耐旱性变化 | 第56页 |
·愈伤组织培养的群聚效应 | 第56页 |
·扦插苗芽萌发生长的中间优势 | 第56-57页 |
·能源柳多倍体的诱变方法及诱变效果 | 第57-58页 |
5 应用前景以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58-60页 |
·应用前景 | 第58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8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附录A | 第67-70页 |
附录B | 第70-71页 |
附录C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