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手性环己二胺催化剂在不对称有机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 第12-28页 |
| ·Strecker反应 | 第12-14页 |
| ·Michael加成反应 | 第14-19页 |
| ·Biginelli反应 | 第19-20页 |
| ·Mannich反应 | 第20页 |
| ·Morita-Baylis-Hillman反应 | 第20-21页 |
| ·其它的反应 | 第21-22页 |
| ·PI3K/Akt通路与肿瘤治疗 | 第22-27页 |
| ·PI3K/Akt通路结构特点 | 第23页 |
| ·PI3K/Akt通路激活途径 | 第23-24页 |
| ·PI3K/Akt通路干预与肿瘤的治疗 | 第24-27页 |
| ·本论文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标 | 第27-28页 |
| 第2章 新型双官能团化的伯胺磺酰胺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 | 第28-32页 |
| ·研究背景 | 第28页 |
| ·新型有机催化剂的设计思想 | 第28-29页 |
| ·合成路线的选择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页 |
| ·实验部分 | 第30-32页 |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30页 |
| ·催化剂的合成 | 第30-32页 |
| 第3章 新型有机催化剂催化的硝基烯烃与酮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 | 第32-50页 |
| ·研究背景 | 第32-34页 |
| ·实验设计思路 | 第34页 |
| ·反应条件优化及底物适用范围 | 第34-38页 |
| ·反应条件优化 | 第34-36页 |
| ·底物适用范围的研究 | 第36-38页 |
| ·本章小结与展望 | 第38-39页 |
| ·实验部分 | 第39-50页 |
|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 ·实验药品 | 第39页 |
| ·实验操作部分 | 第39-50页 |
| 第4章 伯胺硫脲催化的N-取代马来酰亚胺与α-取代醛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 | 第50-73页 |
| ·研究背景 | 第50-52页 |
| ·金属催化的N-取代马来酰亚胺衍生物与苯硼酸的反应 | 第50页 |
| ·有机小分子催化的N-取代马来酰亚胺的相关反应 | 第50-52页 |
| ·实验设想 | 第52页 |
| ·反应条件优化及底物适用范围 | 第52-60页 |
| ·催化剂的筛选 | 第52-53页 |
| ·溶剂的筛选及其它条件的优化 | 第53-56页 |
| ·底物适用范围的研究 | 第56-60页 |
| ·反应机理推测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与展望 | 第61页 |
| ·实验部分 | 第61-73页 |
| ·实验仪器 | 第61页 |
| ·实验药品 | 第61-62页 |
| ·实验操作部分 | 第62-73页 |
| 第5章 靛红与醛的不对称有机催化制备手性3-取代-3羟基吲哚-2-酮 | 第73-92页 |
| ·研究背景 | 第73-74页 |
| ·实验设想 | 第74页 |
| ·反应条件优化及底物适用范围 | 第74-80页 |
| ·催化剂的筛选 | 第74-76页 |
| ·溶剂的优化 | 第76-77页 |
| ·添加剂及其它条件的优化 | 第77页 |
| ·底物适用范围的研究 | 第77-80页 |
| ·反应机理的研究 | 第80-81页 |
| ·本章小结与展望 | 第81页 |
| ·实验部分 | 第81-92页 |
| ·实验仪器 | 第81页 |
| ·实验药品 | 第81页 |
| ·实验操作部分 | 第81-92页 |
| 第6章 PDK-1抑制剂的设计合成 | 第92-1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92页 |
| ·PDK-1抑制剂的设计 | 第92-94页 |
| ·路线设计与合成 | 第94-100页 |
| ·2-氯-4羟基类化合物路线设计 | 第94-96页 |
| ·吲唑类化合物路线设计 | 第96-98页 |
| ·吲哚类化合物路线设计 | 第98页 |
| ·2,4,5-三氯苯类化合物路线设计 | 第98-10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00页 |
| ·实验部分 | 第100-113页 |
| ·实验仪器 | 第100页 |
| ·实验药品 | 第100页 |
| ·实验操作部分 | 第100-113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113-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26页 |
| 附录 | 第126-143页 |
| 致谢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