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重难点 | 第18-19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二 研究重难点 | 第18页 |
三 研究创新点 | 第18页 |
四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二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 第19页 |
三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列宁教育思想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 第20-33页 |
第一节 对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继承 | 第20-25页 |
一 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第20-22页 |
二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第22-23页 |
三 在教育平等性问题上对民粹主义空想的批判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列宁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25-29页 |
一 推翻沙俄的反动教育的迫切要求 | 第25-26页 |
二 俄国成为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 | 第26-27页 |
三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 | 第27-29页 |
第三节 列宁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 第29-33页 |
一 列宁早期教育思想的萌芽 | 第29-30页 |
二 列宁中期教育思想的形成 | 第30-31页 |
三 列宁晚期教育思想的发展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列宁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 第33-61页 |
第一节 在教育的性质问题上 | 第33-37页 |
一 教育要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 | 第33-35页 |
二 “教育不能不联系政治” | 第35-36页 |
三 教育的人民性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 | 第37-49页 |
一 对青年的教育 | 第37-41页 |
二 对农民的教育 | 第41-43页 |
三 对干部的教育 | 第43-45页 |
四 对其他受教育对象的教育 | 第45-49页 |
第三节 在教育的实现路径问题上 | 第49-53页 |
一 以学校理论教育为主 | 第49-51页 |
二 全面开展社会教育 | 第51-53页 |
第四节 在教育的目的性问题上 | 第53-55页 |
一 培养共产主义一代新人 | 第53-54页 |
二 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 第54-55页 |
第五节 在提高教师地位和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问题上 | 第55-58页 |
一 提高教师的地位:“用不着证明的真理” | 第55-57页 |
二 增加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 第57-58页 |
第六节 列宁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 第58-61页 |
一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 第58-59页 |
二 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 第59页 |
三 开放性与系统性的统一 | 第59-61页 |
第三章 列宁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61-68页 |
第一节 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 第61-62页 |
第二节 列宁教育思想有助于发挥青年的主体性 | 第62-63页 |
第三节 列宁教育思想有助于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 | 第63-64页 |
第四节 列宁教育思想有助于建设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 | 第64-65页 |
第五节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第65-66页 |
第六节 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风气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