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基于高灵敏度原子磁力计的超低场核磁共振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23-24页
第一章 绪论第24-40页
    1.1 核磁共振-从高磁场到超低磁场第24-26页
    1.2 超低场核磁共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26-29页
    1.3 超低场核磁共振的物理实现-从经典到量子磁传感器第29-37页
        1.3.1 场循环技术第29-30页
        1.3.2 外部高品质因子谐振器技术第30-32页
        1.3.3 超导量子干涉仪第32-33页
        1.3.4 高灵敏度原子磁力计第33-36页
        1.3.5 NV色心磁力计第36-37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第37-40页
第二章 超低场核磁共振第40-54页
    2.1 量子力学基础第40-42页
        2.1.1 核自旋第40-41页
        2.1.2 密度矩阵与观测算符第41-42页
    2.2 系统哈密顿量第42-44页
        2.2.1 核自旋内部相互作用第42-44页
        2.2.2 核自旋与外场相互作用第44页
    2.3 超低场核自旋体系的能级结构第44-47页
        2.3.1 AX_n自旋体系:零磁场情况第45-46页
        2.3.2 AX_n自旋体系:近零磁场情况第46-47页
    2.4 核自旋体系的量子初态第47-51页
        2.4.1 热平衡态第47-49页
        2.4.2 瞬态和绝热态第49-51页
    2.5 核自旋体系的演化第51-52页
        2.5.1 直流脉冲激发第51-52页
        2.5.2 核自旋体系的自由演化第52页
    2.6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三章 高灵敏度原子磁力计—新型量子磁传感器第54-82页
    3.1 碱金属原子及其性质第54-60页
        3.1.1 碱金属原子的能级结构第55-56页
        3.1.2 碱金属原子的弛豫机制第56-58页
        3.1.3 碱金属原子的自旋交换效应第58-60页
    3.2 光与碱金属原子的相互作用第60-69页
        3.2.1 光泵浦第60-63页
        3.2.2 光探测第63-67页
        3.2.3 光吸收第67-68页
        3.2.4 光频移第68-69页
    3.3 无自旋交换弛豫原子磁力计的基本原理第69-72页
        3.3.1 准静态响应第71-72页
        3.3.2 动态响应第72页
    3.4 无自旋交换弛豫原子磁力计的设计与搭建第72-76页
        3.4.1 原子气体室的设计与加工第72-74页
        3.4.2 无磁加热系统第74-75页
        3.4.3 磁场屏蔽以及线圈补偿第75-76页
    3.5 无自旋交换弛豫磁力计的实验参数测量第76-80页
        3.5.1 弛豫时间测量第76-79页
        3.5.2 灵敏度测试第79-80页
    3.6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四章 超低场核磁共振谱仪的设计与搭建第82-102页
    4.1 超低场核磁共振谱仪硬件第82-89页
        4.1.1 谱仪的探头第82-84页
        4.1.2 预极化第84-85页
        4.1.3 样品输运结构第85-86页
        4.1.4 脉冲系统及其标定第86-89页
    4.2 超低场核磁共振谱学第89-93页
        4.2.1 纯J-耦合谱第90-91页
        4.2.2 近零场谱第91-93页
    4.3 原子梯度磁力计的设计与搭建第93-100页
        4.3.1 原子梯度磁力计的结构设计第94页
        4.3.2 原子梯度磁力计的灵敏度和共模抑制比第94-97页
        4.3.3 核磁共振梯度探测第97-100页
    4.4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第五章 超低场核磁共振的高分辨率谱学第102-118页
    5.1 超低场塞曼效应的实验发现第102-104页
    5.2 基于核自旋的磁场精密测量第104-109页
        5.2.1 基于超低场核磁共振的标量磁力计第105-108页
        5.2.2 基于超低场核磁共振的矢量磁力计第108-109页
    5.3 超低场非对称谱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第109-116页
        5.3.1 非对称谱的实验结果第109-111页
        5.3.2 原子磁力计的动态响应第111-114页
        5.3.3 非对称谱的理论解释第114-115页
        5.3.4 非对称谱的应用第115-116页
    5.4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第六章 超低场核磁共振的量子控制第118-138页
    6.1 零磁场下核自旋体系的可控性第118-120页
    6.2 零场下核自旋体系的普适量子控制第120-124页
        6.2.1 普适量子逻辑门组第120-121页
        6.2.2 零场下单自旋的选择性操控第121-123页
        6.2.3 两自旋的CNOT门量子操控第123-124页
    6.3 核自旋体系的最优控制第124-129页
        6.3.1 梯度上升算法第124-126页
        6.3.2 实际例子第126-128页
        6.3.3 鲁棒性测试第128-129页
    6.4 量子态层析技术第129-132页
    6.5 单自旋量子控制保真度的基准测试第132-133页
    6.6 CNOT门的保真度评估第133-135页
    6.7 本章小结第135-138页
第七章 超极化氙气体平台搭建及其应用第138-150页
    7.1 超极化氙气体及其实验平台搭建第138-142页
        7.1.1 超极化氙气体核磁共振第139-140页
        7.1.2 自旋交换泵浦与费米接触探测第140-142页
    7.2 新型弗洛凯态微波激射器第142-147页
        7.2.1 弗洛凯态能级理论推导第142-144页
        7.2.2 弗洛凯态微波激射器原理第144页
        7.2.3 弗洛凯态微波激射器的实验实现第144-145页
        7.2.4 超高分辨率弗洛凯谱第145-147页
        7.2.5 超低频磁场精密测量第147页
    7.3 本章小结第147-150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50-156页
    8.1 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物质探索技术第150-151页
    8.2 为前沿物理探索提供“桌面式”平台第151-153页
    8.3 为交叉学科提供高灵敏度磁场探测第153-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6页
附录A 自旋算符相关计算第166-170页
    A.1 符号定义第166页
    A.2 笛卡尔坐标和球坐标的转换关系第166-170页
附录B 常见化学样品的超低场核磁共振谱第170-174页
    B.1 单自旋液态样品第170-171页
    B.2 两个异核自旋液态样品~(13)C标记的甲酸(~(13)C-formic acid)第171页
    B.3 四个自旋液态样品~(13)C标记的甲醇(~(13)C-methanol)第171-172页
    B.4 四个自旋液态样品~(13)C标记的乙酸(~(13)C-2-acetic acid)第172-174页
致谢第174-176页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76-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维材料负载的单原子催化剂的理论模拟与设计
下一篇:Pt基催化剂中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对加氢选择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