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动力经济性能数据库系统开发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汽车动力性经济性能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汽车数据库管理开发的国内外研究 | 第14-15页 |
1.4 数据库系统开发的意义 | 第15-16页 |
1.4.1 汽车试验数据的管理现状 | 第15-16页 |
1.4.2 管理和分析试验数据的意义 | 第16页 |
1.5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整车动力经济性能数据库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18-38页 |
2.1 整车动力经济性能维度管控设计方案 | 第18-24页 |
2.1.1 性能管控模型 | 第18-19页 |
2.1.2 性能管控开发和数据结构 | 第19-20页 |
2.1.3 性能分解方案 | 第20-21页 |
2.1.4 目标分解到数据库 | 第21-24页 |
2.2 整车动力经济能数据库系统的需求分析 | 第24-26页 |
2.2.1 功能需求 | 第25-26页 |
2.2.2 数据需求 | 第26页 |
2.3 整车动力经济性能数据库系统设计 | 第26-37页 |
2.3.1 .NET框架技术应用 | 第26-28页 |
2.3.2 系统功能可执行性分析 | 第28-31页 |
2.3.3 系统功能模块的组织与设计 | 第31页 |
2.3.4 开发平台与数据库通讯技术 | 第31-33页 |
2.3.5 VS视图技术与资源管理 | 第33-34页 |
2.3.6 三层构架原理及应用 | 第34-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整车动力经济性能数据库设计 | 第38-49页 |
3.1 数据库的存储技术 | 第38-41页 |
3.2 数据库的方案建立与实现 | 第41-48页 |
3.2.1 标识对象的分析 | 第41-42页 |
3.2.2 标识对象的属性 | 第42-44页 |
3.2.3 标识对象之间的匹配 | 第44页 |
3.2.4 系统E-R图模型 | 第44-45页 |
3.2.5 数据库逻辑设计 | 第45-46页 |
3.2.6 表设计方案 | 第46-47页 |
3.2.7 数据库搭建 | 第47-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整车动力经济性能数据库系统软件设计 | 第49-68页 |
4.1 系统通信原理 | 第49页 |
4.2 客户端访问数据的模式 | 第49-50页 |
4.3 界面设计模型 | 第50-52页 |
4.4 权限控制方案 | 第52-56页 |
4.5 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56-66页 |
4.5.1 登录模块 | 第56-57页 |
4.5.2 数据管理模块 | 第57-60页 |
4.5.3 项目管理模块 | 第60-61页 |
4.5.4 信息对比模块 | 第61-62页 |
4.5.5 查询模块 | 第62-65页 |
4.5.6 报表管理模块 | 第65-66页 |
4.6 系统部署及运维 | 第66-6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整车性能分析及评价的设计与应用 | 第68-83页 |
5.1 整车动力性试验分析 | 第68-72页 |
5.1.1 车速测量试验 | 第68-69页 |
5.1.2 加速能力 | 第69页 |
5.1.3 最大爬坡度 | 第69-70页 |
5.1.4 滑行试验 | 第70-71页 |
5.1.5 其他性能试验 | 第71页 |
5.1.6 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 | 第71-72页 |
5.2 燃油经济性试验分析 | 第72-74页 |
5.2.1 等速行驶燃料消耗量试验 | 第72-73页 |
5.2.2 多工况燃料消耗量试验 | 第73-74页 |
5.3 整车性能评价模型 | 第74-79页 |
5.3.1 指标评价体系 | 第74页 |
5.3.2 形成层次模型 | 第74页 |
5.3.3 构建判断矩阵 | 第74-75页 |
5.3.4 层次单排序理论 | 第75-77页 |
5.3.5 层次总排序原理 | 第77页 |
5.3.6 评价方案实现 | 第77-79页 |
5.4 CAFC分析计算 | 第79-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3-84页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83页 |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