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2-24页 |
1.1 柱花草的重要性 | 第12-13页 |
1.2 柱花草炭疽病 | 第13-16页 |
1.2.1 柱花草炭疽病的危害及分布 | 第13页 |
1.2.2 柱花草炭疽病病原菌的遗传多态性及流行性研究 | 第13-16页 |
1.3 柱花草在育种方面的进展 | 第16-17页 |
1.3.1 常规育种 | 第16页 |
1.3.2 太空育种 | 第16页 |
1.3.3 基因工程育种 | 第16-17页 |
1.4 柱花草炭疽病在药物防治方面的进展 | 第17页 |
1.5 豆科牧草天然产物化学方面的研究 | 第17-21页 |
1.5.1 黄酮及其苷类 | 第17-21页 |
1.5.2 其他类型化合物 | 第21页 |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7 创新与特色 | 第22-23页 |
1.8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1 实验样品 | 第24页 |
2.1.2 生物活性测试所用材料 | 第24-25页 |
2.2 仪器与试剂 | 第25-27页 |
2.2.1 常用的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2.2 所用试剂及材料 | 第26-27页 |
2.2.3 常用显色剂 | 第27页 |
2.3 柱花草叶片中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2.3.1 样品的制备 | 第27页 |
2.3.2 提取方法 | 第27页 |
2.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7-28页 |
2.4 Mineriao柱花草叶片中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 | 第28-32页 |
2.4.1 提取方法 | 第28页 |
2.4.2 分离方法 | 第28-31页 |
2.4.3 提取分离过程 | 第31-32页 |
2.5 Mineriao柱花草叶片中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 | 第32-33页 |
2.5.1 结构鉴定方法 | 第32-33页 |
2.6 抗菌活性测定 | 第33-34页 |
2.6.1 抗胶孢炭疽病原菌活性测试 | 第33页 |
2.6.2 抗西瓜枯萎病原菌活性测试 | 第33页 |
2.6.3 抗棉花枯萎病原菌活性测试 | 第33-34页 |
2.6.4 抗香蕉枯萎病原菌活性测试 | 第34页 |
2.6.5 抗其他农业病原菌的活性测试 | 第34页 |
2.7 乙酰胆碱脂酶抑制活性测定方法 | 第34-35页 |
2.8 细胞毒活性测定 | 第35-36页 |
2.8.1 肿瘤细胞培养的条件: | 第35页 |
2.8.2 测定方法为MTT法: | 第35-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53页 |
3.1 柱花草叶片中黄酮含量比较 | 第36-37页 |
3.1.1 芦丁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6-37页 |
3.1.2 样品吸光值测定 | 第37页 |
3.1.3 异黄酮浓度测定 | 第37页 |
3.2 Mineriao柱花草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及其结构鉴定 | 第37-49页 |
3.2.1 化合物结构 | 第37-40页 |
3.2.2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40-43页 |
3.2.3 化合物物理特征及波谱数据 | 第43-49页 |
3.3 化合物生物活性测定 | 第49-53页 |
3.3.1 抗胶孢炭疽病原菌活性测试 | 第49-50页 |
3.3.2 抗其他植物病原菌活性测试 | 第50-51页 |
3.3.3 细胞毒活性测试 | 第51-52页 |
3.3.4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试 | 第52-53页 |
4 讨论 | 第53-56页 |
4.1 不同品种柱花草叶片中黄酮类含量分析 | 第53页 |
4.2 Mineriao柱花草叶片中化学成分分析 | 第53页 |
4.3 Mineriao柱花草叶片中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分析 | 第53-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6页 |
5.2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缩略语表 | 第65-66页 |
附录: 新化合物波谱数据 | 第66-73页 |
个人简历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