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前言 | 第9-11页 |
| 一、绪论 | 第11-15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2. 小结 | 第13-14页 |
| (二)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 (三)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5-24页 |
| (一) 有关穴位贴敷成分的药理作用分析 | 第15-16页 |
| 1. 大麦安慰组 | 第15页 |
| 2. 实验组 | 第15-16页 |
| (二) 穴位贴敷的制备 | 第16页 |
| 1. 大麦安慰组 | 第16页 |
| 2. 实验组 | 第16页 |
| (三) 有效穴位的确定 | 第16-17页 |
| 1. 合谷穴 | 第16页 |
| 2. 内关穴 | 第16页 |
| 3. 足三里穴 | 第16-17页 |
| 4. 太冲穴 | 第17页 |
| (四) 操作者培训方式及评价 | 第17页 |
| (五)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 1. 纳入标准 | 第17页 |
| 2. 排除标准 | 第17-18页 |
| 3.剔除标准 | 第18页 |
| (六) 样本量的计算 | 第18页 |
| (七) 干预措施 | 第18-19页 |
| 1. 空白对照组 | 第19页 |
| 2. 大麦安慰组 | 第19页 |
| 3. 实验组 | 第19页 |
| (八) 评价方法 | 第19-21页 |
| 1. 疼痛评分 | 第20页 |
| 2. 恶心呕吐评估 | 第20页 |
| 3. 焦虑状态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 | 第20-21页 |
| 4. 睡眠状态采用睡眠自评量表(SRSS)评估 | 第21页 |
| (九) 统计分析 | 第21页 |
| (十) 质量控制 | 第21-22页 |
| 1. 干预前阶段 | 第21页 |
| 2. 干预阶段 | 第21-22页 |
| 3. 数据录入阶段 | 第22页 |
| (十一) 伦理学原则 | 第22-23页 |
| 1. 保密原则 | 第22页 |
| 2. 自愿原则 | 第22页 |
| 3. 不伤害原则 | 第22-23页 |
| (十二)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 三. 研究结果 | 第24-31页 |
| (一)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第24页 |
| (二) 干预研究的效果评价 | 第24-31页 |
| 1. 三组患者术后九个时间段疼痛评分比较 | 第24-27页 |
| 2. 三组患者术前恶心呕吐情况比较 | 第27-28页 |
| 3. 三组患者术后干预48小时内的恶心呕吐情况比较 | 第28页 |
| 4. 三组患者焦虑评分比较 | 第28-29页 |
| 5. 三组患者睡眠评分比较 | 第29-30页 |
| 6. 依从性分析 | 第30-31页 |
| 四、讨论 | 第31-35页 |
| (一) 研究资料的可比性 | 第31页 |
| (二) 研究现状分析 | 第31-32页 |
| (五) 穴位贴敷疗法对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的疼痛有干预效果 | 第32页 |
| (六) 穴位贴敷疗法对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的恶心呕吐有干预效果 | 第32-33页 |
| (七) 穴位贴敷疗法对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的焦虑有干预效果 | 第33页 |
| (八) 穴位贴敷疗法对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的睡眠情况有干预效果 | 第33页 |
| (九) 创新与局限 | 第33-34页 |
| (十) 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34-35页 |
| 结论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2页 |
| 附表 | 第42-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文献综述 | 第48-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