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7页 |
1.1 大豆蚜形态特征 | 第11-12页 |
1.2 大豆蚜分布 | 第12-13页 |
1.3 大豆蚜危害与防治 | 第13-20页 |
1.3.1 危害特征 | 第13页 |
1.3.2 防治措施 | 第13-20页 |
1.4 大豆蚜生活史 | 第20-26页 |
1.4.1 寄主植物 | 第23页 |
1.4.2 种群动态 | 第23-24页 |
1.4.3 多型现象 | 第24-26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2.1.1 供试虫源 | 第27页 |
2.1.2 供试植物 | 第27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7-31页 |
2.2.1 大豆蚜单克隆饲养方法 | 第27页 |
2.2.2 大豆蚜秋季生物型的人工诱导方法 | 第27-28页 |
2.2.3 秋季生物型的形态特征观察方法 | 第28页 |
2.2.4 秋季生物型形成动态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2.2.5 秋季生物型田间动态调查方法 | 第29页 |
2.2.6 秋季生物型生命参数测定方法 | 第29页 |
2.2.7 秋季生物型形态参数的测定方法 | 第29-30页 |
2.2.8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58页 |
3.1 温度和光周期对大豆蚜秋季生物型形成的影响 | 第31-47页 |
3.1.1 温度和光周期对性母蚜和雄蚜形成的影响 | 第31-44页 |
3.1.2 诱导所得性母蚜、雄蚜和雌蚜的形态特征 | 第44-47页 |
3.2 秋季生物型的形成规律 | 第47-48页 |
3.2.1 试验温度下秋季生物型的形成规律 | 第48页 |
3.2.2 田间条件下秋季生物型的形成时期 | 第48页 |
3.3 温度对大豆蚜秋季生物型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8-58页 |
3.3.1 温度对秋季生物型种群参数的影响 | 第48-54页 |
3.3.2 温度对大豆蚜秋季生物型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 第54页 |
3.3.3 温度对大豆蚜秋季生物型体型参数的影响 | 第54-58页 |
4 讨论 | 第58-61页 |
5 结论 | 第61-62页 |
5.1 通过光温处理可诱导孤雌大豆蚜产出性母蚜和雄蚜 | 第61页 |
5.2 大豆蚜雄蚜先于性母蚜发生 | 第61页 |
5.3 低温更适合大豆蚜秋季蚜型生长发育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