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0-12页 |
第2章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概述 | 第12-22页 |
2.1 地方立法权概述 | 第12-14页 |
2.1.1 地方立法权的概念 | 第12页 |
2.1.2 赋予地方立法权的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2.2 地方立法权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2.2.1 地方立法主体范围扩大 | 第14-15页 |
2.2.2 部分地方立法权限缩小 | 第15-16页 |
2.3 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的正当性分析 | 第16-18页 |
2.3.1 地方发展的需要 | 第16-17页 |
2.3.2 科学立法的需要 | 第17页 |
2.3.3 民主立法的需要 | 第17-18页 |
2.3.4 简政放权的需要 | 第18页 |
2.4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行使现状 | 第18-22页 |
2.4.1 城乡建设管理 | 第19-20页 |
2.4.2 环境保护方面 | 第20页 |
2.4.3 历史文化保护 | 第20-22页 |
第3章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行使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2-30页 |
3.1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行使产生的问题 | 第22-25页 |
3.1.1 地方保护主义及部门利益化影响深化 | 第22-23页 |
3.1.2 地方立法质量水平不高 | 第23-24页 |
3.1.3 重复立法问题 | 第24页 |
3.1.4 越权立法问题 | 第24-25页 |
3.2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25-30页 |
3.2.1 地方立法公民参与度不高 | 第25-26页 |
3.2.2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的能力不足 | 第26-27页 |
3.2.3 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的界限不清 | 第27-28页 |
3.2.4 立法后备案审查机制不健全 | 第28-30页 |
第4章 规制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的路径 | 第30-43页 |
4.1 贯彻立法谦抑性理念 | 第30-32页 |
4.1.1 立法谦抑理念概述 | 第30-31页 |
4.1.2 完善立法成本效益分析 | 第31页 |
4.1.3 加强立法项目论证 | 第31-32页 |
4.2 提高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的能力 | 第32-34页 |
4.2.1 设立专门性立法机构 | 第32页 |
4.2.2 加强立法工作队伍培养 | 第32-33页 |
4.2.3 聘请专业立法辅助人员 | 第33-34页 |
4.3 明确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 | 第34-37页 |
4.3.1 明确中央与地方立法权划分标准 | 第34-35页 |
4.3.2 立法权划分明细化 | 第35-37页 |
4.4 推进设区的市公众参与立法 | 第37-39页 |
4.4.1 扩大设区的市立法提案主体范围 | 第37页 |
4.4.2 拓宽公民参与地方立法途径 | 第37-38页 |
4.4.3 提高公民参与立法的可操作性 | 第38-39页 |
4.5 完善设区的市立法监督管理 | 第39-43页 |
4.5.1 完善立法制约监督 | 第39-40页 |
4.5.2 规范事后备案审查 | 第40-41页 |
4.5.3 加强立法后综合评估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作者简历 | 第47-48页 |
后记 | 第48页 |